来源:经济日报
近日,广州市发布人口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在市内不同区域间实施差别化入户政策,以吸引更多年轻、高素质的工匠型人才到新区郊区工作生活。去年以来,已有多个超大城市宣布在中心城区和新区郊区实施差别化入户政策。
所谓“差别化入户”,就是在现行户籍迁入管理政策基础上,结合各区域人口、经济、社会公共服务实际情况,通过实施区域、年龄、缴纳社保年限等条件,降低相关区域落户门槛。
超大城市扎堆出台差别化入户政策放宽落户,在城市群、都市圈视角下,不难理解其选择。近年来,我国人口向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城市群集聚态势日益明显。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珠三角9市总人口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为5611.84万人,而在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中已达7801.43万人,成为全国人口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大湾区城市群内的广州、深圳都市圈人口增量更惊人,广州常住人口10年间增加597.58万人,增长47%。
面对巨大的人口增量,中心城市要想在城市群和都市圈中更好发挥核心引擎作用,一个紧迫的课题就是打破户籍限制、提升人口经济承载能力。一方面,随着城市群、都市圈内各市产业、交通、营商环境、公共服务走向深度一体化,中心城市只有破除户籍藩篱,才能在一体化大市场中释放人口势能、激发人才活力;另一方面,在国家全面放宽落户限制的大背景下,不少城市竞相以“落户自由”引人才,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区往往人口密集,若不放宽政策向外围城区导入人口,难免在竞争中丧失优势,使新区郊区沦为人才“洼地”。
差别化入户能否实现政策初衷,使超大城市迈向“超强”?事实上,大城市户口的吸引力来自其“含金量”,一纸户口所承载的,是稀缺的就业机会及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因而,留人的关键在于能否使新区郊区户籍的含金量向中心城区靠拢。广州等城市已意识到这一点,在政策方向上强调产城人融合推进,让人们从“安家落户”变为“安居乐业”。
“乐业”是留人的前提。增强新区郊区户籍含金量,首先应在引才对象上针对新区郊区功能和重点产业高效配置人才。例如,今年年初,广州提出制造业立市新战略,黄埔、南沙、白云等新区郊区都在加强先进制造业布局;广州此次提出吸引高素质工匠型人才到新区郊区,产业与人才政策同步导入,有望增添吸引产业人才的砝码。
“安居”则需全面缩小新区郊区在公共资源供给上与中心城区的差距。缺少优质的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是不少新区郊区的短板。在规划人口发展的同时,新区郊区应着力推动公共资源配置适应新增人口不断升级的需求,向优质化、人性化、权益化转变,例如,打造社区托育服务圈、街镇养老服务中心及便民文化圈、健身圈等。
在我国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超大城市的差别化入户政策将会是阶段性的存在,差别化的最终目标是均等化,实现公共资源随人走、公共服务更普惠。相信超大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火车头,将以更高格局、更大魄力探索创新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带动各自所在的都市圈、城市群保持强大人口势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郑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