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人去居委会排队领市民卡,旁边的队列是领低保的。领低保不奇怪,奇怪的是数额,居然比博士生的生活津贴高很多。有点难以相信,后来认真问了一位大妈,才确定真是低保。夫人有点难受了,想想也是,在杭城,一个博士生一个月的生活补贴才340元。如果低保是代表着基本生活水平的话,博士生的生活真是苦不堪言了。
博士
博士生们在埋怨社会缺少人文关怀,因为他们过着远低于最低生活水平的生活。而一些社会舆论也将博士生群体视为“垃圾”,因为他们除了“做三年饭”就什么也没干。但在现有情况下,即使是那些“只做过三年饭”的博士生,一旦参加选调或者考了公务员,马上就摇身一变,成为正科或者副处。虽则“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但已经出台的政策明确表示“高中教师的工资不能低于公务员工资”,这就意味着,公务员的收入是众所周知的高。难以想象,在他们具有执政能力后,会怎样反思这段生活,亦难以知道,他们会怎样对待这种仍然存在的生活差距,虽然这种差距已经不在他们身上体现了。
读博人
在我读博的时候,超过一半的同学是成家了的。他们一边没日没夜地打工,一边没日没夜地读书。期望着有一天拿到学位能够过上安心日子。许多人认为,博士生跑到外面去打工,那学问怎么办啊。可是,身不在其中,就不知其中苦楚。平常人们总说,一个博士生身上投资了几十万。可这几十万到哪里去了?考试、阅卷、导师的津贴、管理费等等,就是这些东西凑起来几十万。
领取低保金
从中央到地方,层次繁杂,光是管理费就不少。真正能用到博士生身上的现钱,大概元左右,而且用三年或四年,这些钱够用吗?有人可以说,既然选择了做学问,那就意味着选择清贫,没什么好说的。可是,当你看着双亲老迈多病,看着小孩年幼多求,能放得下心吗?退一万步说,如果面对亲友之问而无以为答,此等铁石心肠之学问,不要也罢。
读博人
如此,培养博士实在是一本万利的好生意啊,一天给10块钱生活费,还有那么多人抱着书本死啃,在一个字一个字地写着延续万年的文字。而且,可以明显地看到,在当今社会,考研考博已经形成一种风气,这明明是一个社会积极向上的象征啊,怎么有那么多的人愿意打压这种风气呢?难道要没有人愿意去读书,才是一个社会成熟的标志吗?
低保户
一帮博士生们,拿着比低保还要低的经费,却做着“为往圣继绝学”的大事,一个国家的知识技术最前沿,也就这么些人在奋斗着。如果要骂这批人,我们应当骂他们不该做这些事呢,还是骂他们没有把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