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显效!长三角多地人才补贴无需落户,政府“揭榜挂帅”忙揽才

“我要把家安在湖州”。从四川到美国再到湖州,今年5月来湖州工作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博士李翔最近考虑要在当地买房安家。10月22-25日,湖州举行首届世界青年博士南太湖论坛暨2020南太湖精英峰会。李翔在会上受聘为“南太湖青年学者”之

新政显效!长三角多地人才补贴无需落户,政府“揭榜挂帅”忙揽才

  “我要把家安在湖州”。从四川到美国再到湖州,今年5月来湖州工作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博士李翔最近考虑要在当地买房安家。

  10月22-25日,湖州举行首届世界青年博士南太湖论坛暨2020南太湖精英峰会。李翔在会上受聘为“南太湖青年学者”之一,再叠加他之前获选的2020年“南太湖精英计划”创新长期人才,李翔在湖州能够享受最高110万元的安家和购房补贴。

  高端人才落户的背后,是长三角多地持续多年的人才引进政策和就业创业环境的发展。21世纪经济报记者统计发现,今年以来,长三角地区在以往人才引进政策基础上,多地放宽落户学历、年龄、缴纳社保年限等限制,新增先落户后就业形式,不断加码人才补贴等吸引人才。

  不仅如此,对比以往人才引进政策,今年地方政府更重视“揭榜挂帅”,多地政府在论坛和发布会上带着项目找人才。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不能简单把人才引进项目化,应综合进行人才环境建设和人才评价体系改革,促进人才“人尽其用”。

  长三角多地密集举行招聘会

  10月22-25日,20多名海内外院士和300多名在各自专业领域取得一定业绩或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博士人才齐聚湖州。继招商引才“湖九条”和“人才新政4.0版”等政策后,这是湖州在人才引进方面的又一次尝试。据了解,在人才新政影响下,今年1—9月湖州新引进大学生和其他各类人才11.8万人。

  不仅是湖州,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今年以来,长三角多地密集举行人才论坛,聚焦人才和项目对接引进。

  比如,10月10日,绍兴举办“名士之乡”人才峰会,精选发布125个“揭榜挂帅”项目和1000余个高层次人才需求。

  嘉兴则是陆续举办“科技·人才月”系列活动、第七届嘉兴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大会、第四届“红船杯”嘉兴全球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

  不仅是要大力引进高端人才,“金九银十”招聘季正在进行中,高校毕业生的落户就业问题也成为长三角各地人才引进中的重点工作。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学院院长吴雄熊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感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异地学生流动性比较小,信息交流不畅;在就业岗位方面,特别是外贸专业的学生会相对缩小。对于2020届学生,原本上半年大多在嘉兴实习并求职,不能返校导致他们可能更多选择在本地实习就业,对留嘉率有影响。此外,学生长期以来接触熟悉的都是嘉兴的企业,这也给2020届毕业生增加了重新了解企业和市场的负担。

  为了促进就业、提高留嘉率,吴雄熊介绍,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简化流程,学生签约后拍照或发传真即可,不用来学校办理手续;提供学生创业指导和帮助;下半年还将举行综合性招聘会和针对不同专业的专场招聘会;对于留在嘉兴就业的学生,学校给非嘉兴籍毕业生提供了一定数额的就业补贴。数据显示,截至8月25日,2887名2020届毕业生中有50.25%留在嘉兴工作。

  政府“揭榜挂帅”带着项目找人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对比以往人才引进政策,今年地方政府更重视“揭榜挂帅”,多地政府在论坛和发布会上带着项目找人才。

  “揭榜挂帅”制度核心是指把本地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出榜来”。“对揭榜成功的人才团队,(宁波)按照研发投入的20%,财政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助,资助总额超7亿元。”宁波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宁波市委人才办副主任黄荣程在9月17日举行的宁波人才科技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不仅是宁波,绍兴、嘉兴等地政府也在面向全球人才和优质项目广发“英雄帖”。

  据了解,今年绍兴人才峰会上发布了125个“揭榜挂帅”项目和1000余个高层次人才需求;嘉兴则是在第四届“红船杯”嘉兴全球创新创业大赛中49家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推出60个高端人才需求岗位,35名创新人才与引才单位达成意向。

  针对这一措施,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地方政府本意是希望把项目发展和人才对接起来,但这也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项目在推进过程中能否起到预想效果还要打一个问号;项目一旦结束,会不会面临人才留不住的问题等。

  因而,熊丙奇建议,不能简单把人才引进项目化,应综合进行人才环境建设和人才评价体系改革,促进人才“人尽其用”。要想留住人才,最关键的还是在于创造一个适合人才发展的环境,使他的能力可以真正融入到地方发展中。

  人才补贴不以落户为先决条件

  招聘会的背后反映的是各地对人才的渴求。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发现,今年以来,长三角地区在以往人才引进政策基础上,多地通过放宽落户学历、年龄、缴纳社保年限等限制,新增先落户后就业形式,不断加码人才补贴等吸引人才。如9月上海发布的轰动一时的落户新政,其中明确“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学科应届硕士毕业生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即可落户。

  (制图:许秋莲)

  台州更是出台新规允许台州市外飞地、海外孵化器入驻项目以及企业在外全资科研机构人才享受市内人才同城待遇,来台创业创新的人才享受政策待遇不受户籍、社保缴纳等限制。城市人才争夺进一步升级的背后是人才的供求矛盾。

  无论是从中国经济总量质量实现跃升,还是产业升级的角度来看,在推动城镇化的过程中,城市数量和规模增加,劳动人口需求加大。而另一方面是自2011年起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逐年下降,65岁以上人口逐年增加,老龄化趋势愈加明显。

  “在人才数量有限且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城市的人才争夺压力不可避免,这也是为了城市未来争取更多的主动性。”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马庆斌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同时,城市人口到一定规模之后,就会产生规模效应、创造效应,就像阿里巴巴创造出了很多就业机会一样。”

  而在放宽落户的限制的同时,多个城市还推出了租房优惠、创业扶持等政策。如衢州新引进的博士生给予100万元购房补助,硕士生、本科生最高分别给予50万元、25万元购房补助。租房补贴覆盖到本科生和专科生。而产业项目则分别给予2000、600万元、400万元、200万元项目启动资助,“高精尖”人才及团队领衔的产业项目上不设限;高层次人才可以申请最高500万元“人才贷”等。

  面对层出不穷的人才引进新政和不断加码的人才补贴额度,马庆斌指出,“短期来看,经济补贴是吸引人才的利器,但长远来看,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还是会更多考虑发展前景和机遇、子女教育和养老资源的配备等。未来应将人才放到城市群中考虑,而非仅局限于帮助某个城市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国家层面出台的放开放宽落户限制新政还提出,城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的Ⅱ型大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Ⅰ型大城市全面放开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江苏13个设区市中,其中南京和苏州两市实行积分落户政策,其他11个设区市正在逐步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在马庆斌看来,户籍应逐步回归其登记的职能,而非与社会待遇挂钩,未来个人能力才应是社会待遇的决定性因素。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载自互联网,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请读者仅作参考。

相关推荐

推荐内容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源于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转载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权属异议及违法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稿,站务联系QQ:29380611。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