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elenFENG
近日受疫情影响,各公司纷纷裁员降薪或缩招以应对危机,各高校毕业生均表示今年遇上了最难就业季。特著文一篇,分享一下去年此时我在国内的求职心路历程、笔试面试经验、如何落户京沪,给各位同仁以参考。
本文共计一万余字,主要分为三个板块,各位同仁如想直接寻找有关部分,可直接跳到该段寻求相关信息。如想了解美国法律市场就业的相关情况,笔者有一些美国的相关求职和工作经验,去年5月的时候为本写过一篇文章,可点击此链接跳转过去查看:近万字全景血泪攻略!小本在LLM毕业后如何在美国找法律工作?
一、落户京沪+法律求职。
本文主要针对北京的法律就业市场,这部分的重点在:留学生如何落户北京。同时以点带面,结合笔者几年前上海的求职经历,简要分享一下相关情况。并给出求职信息的检索途径和落户常见问题答疑,方便大家参考。
二、笔试、面试准备。
此部分归纳一下常见的笔试面试题目,并给出答案和准备要点。
三、不同法律领域的探讨。
因笔者的双专业背景,对诸多领域均做过尝试和探索。该部分就笔者实习或工作过的法院、律师事务所、法务、法律新媒体等领域,做一个评析。
笔者在毕业后,在中美都参加了无数的笔试面试。最多的时候一天考4家。最夸张的一次是,同一个时间段考两场,前半场答这家的卷子,后半场打车去另一家单位写另一卷子。笔试面试的数量估计超过了上百家,除个别大牛单位外,大多数都收到了录取通知。
故,在笔试面试上,略有一点心得,和大家分享一下,供参考。
仪容仪表
有时候面试不通过的原因,往往是这种小细节。我个人建议穿纯色衬衫前去(冬天可以加上素色的毛衣),进门之前观察一下大楼中其他员工的服装,若其他人都比较正式,就把正装外套也穿上,如果都比较休闲,就把外套拿在手里即可。
女性建议化淡妆,切忌浓妆艳抹,男性保持干净即可。这一点在其他帖子中有详细介绍,这里就不赘述了。
既然过了简历关,能面对面的谈话,就是一种缘分,千万不要过度骄横和妄自菲薄,保持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对彼此来说都是很好的经历。
确实,我们有时候会遇到一些低素质的面试官百般刁难,甚至是出口伤人。若你实在无意这家公司,可在礼貌的倾听完毕后,说一句:“谢谢你的时间,我会回去考虑的,再见。”一定不要和面试官发生正面冲突,也不要一进门就给人一种自以为天之骄子,来这里是给你们面子的自大狂表现。在提及落户时,最忌讳来一句:“只要能落户,不给钱我都干,你说咋办就咋办。”我确实见过这样的应聘者,面试官脸上全是大写的尴尬和鄙夷,这位应聘者落选是肯定的了。
笔试题目
一、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如果是律所的笔试,就不需要看)
如果你面试的是国企和事业单位,请购买一本公务员考试的培训讲义和题集,大量练习历年真题,必考!因为你考场上见到的,大部分就是你做过的原题。只做《行测》即可,没有必要做《申论》。
二、职业情景和情商测试
这种题没有标准答案,选择答案的时候,不要选择极端情况,保持中庸之道,选择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和友好待人的选项。中英文版本都有,大家可以在网上找题目练习一下。
三、英语笔试
常见的题型为英汉互译、语法和词汇的单选题、听力测试(填空或选择题)。难度为大学英语6级。各位都是通过托福雅思的学生,英语测试一般来说不是问题。但需注意的是,语法题目有时难度较大,可找一本高考的语法书温习一下,温故而知新,遗忘也是很正常的,建议提前准备。
四、法律笔试
一种是司考真题。常见的科目为:民法、商经、刑法、国际法。其余法律学科不太常见。
另一种是实务题目,即案例分析、合同修改、法条评析、法律热点评论等。例如我曾做过评析党章写进公司章程、昆山龙哥反杀案、合同法某一条的法律分析、行政复议是否包括公民对举报的处理结果不服、风险控制中法律决策等题目。这种需要理论功底的题目,我在这里确实难以给大家画范围,只能靠平时大家积累了。
最坑的是遇到几十页全英材料,像bar考试里,MPT中的library那样,甚至包括简单的财务数据。让你给出法律风险判断,这种实务性质的题目对应届生来说,着实束手无策。建议平时上网买一些专门讲并购重组、公司上市尽职调查、对赌协议、持股平台等领域的法律网课,全是考试重点。
五、论文答辩
我遇到最厉害的笔试,就是论文答辩。面试官会提前给你几道法学的理论题目,让你写一篇学术性论文或者是制作ppt,几天后去现场进行答辩,就像毕业答辩一样严谨。他们会就关键点进行质询,甚至还提问该领域内的热点法学理论。主要考核的是你的学术能力,竞争对手基本是博士,也有几个硕士毕业生。
实话说,这是我最紧张的一种考试形式,台下坐着的面试官,都是做了多年科研的的博士和博士后研究者。面试官会发现你的疏漏点和错误处,有时候甚至是学术之间的的分歧,而你的面试官和你的观点,恰好分别处于两种观点上。那么,现在!就是展示你的真才实学和激烈学术辩论的阶段了!
这就像博士入学考试一样,纯理论性比较高。每每想到几次研究所的学术探讨,都让我冷汗涔涔。需要提前大量准备的东西,完全不限于纸面上和ppt上的粗浅内容,他们要看的,就是你的学术研究能力和质疑能力。一定不要被面试官的理论牵着走,有可能他们是故意引你入坑。清晰地表达两种学术分歧的观点,必要时候使用白板,手写释明。指出二者的分歧点,或者直接承认自己的研究不够深入,不能完全明白该站在哪一支上,也是可以的。
面试题目
面试形式的不同,带来实质性的影响我个人感觉不大。第一轮采取电话/视频面试,对求职者来说反而是好事。若双方觉得合适,便进入下一轮;觉得不合适,正好减少奔波。尤其是疫情下,电话/视频面试方便了双方随时进行应聘流程。
一、人事面试
第一轮面试一般是人事部的人面试,问题大多是个人简历中的内容。例如:
1.工作和学历背景;
2.个人性格、优缺点;
3.兴趣爱好;
4.为什么出国/读研;
5.对公司的了解;
6.对岗位的理解,为什么从事这个岗位;
7.为什么申请这个公司/岗位;
8.你有什么优势;
9.是否通过中/美律师资格考试;
10.是否发表过学术论文;
11.个人发展规划;
12.你对工作最看重什么等。
这一轮是中英文随机切换,选择什么语言,取决于面试官的喜好。请把你对这些问题的答案,全部用纸写下来(中英文)。然后对着镜子反复背诵。面试时,要根据对方的反馈,决定你要说哪些部分,长短,以及是否临时增加新内容。
二、专业面试
第二轮面试主要是专业面试,常见问题如下:
1.对本公司业务的了解;
2.法务岗位的工作内容;
3.风控体系中注意的点;
4.两大法系的差异;
5.你如何融合两大法系的知识为公司带来收益;
6.如何选择争议解决方式(仲裁和诉讼的优缺点);
7.劳动争议为何先仲裁后诉讼;
8.讨论你发表过的学术论文/毕业论文的内容;
9.合同审理需要注意的重点;
10.尽职调查或者并购注意的重点;
11.法务和律所的区别/内资所和外资所的区别;
12.直接给一个案子/学术问题让你现场作答等。
这几个都是热门问题,在网上可以找到海量的答案,建议直接复制多个版本下来,整理成文字稿后,流利背诵。实在不知道答案的,也可以发邮件问我。我的邮箱在本文结尾。
专业面试大多为中文,只有个别公司采用了英文面试。如果你面试的是:非涉外法务岗位的国企,且你的英文水平有限或准备时间紧张,可以放弃英文的准备材料。但是如果是面试律所,尤其是外资律所的同学,务必提前准备。我曾面过一家律所,采用了全英文的videointerview,上面有34道法律实务和理论题目,每个题目限时倒计时回答,逐个录像上传(就像托福口语考试一样),压力还是很大的。
三、群面
第三到四轮面试,一般是领导群面了。国企和事业单位常见的面试形式为:半结构化面试、无领导小组面试、或者5到10个面试官坐在一排,他们挑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逐个对你发问。时长从20分钟到90分钟不等。中英文可以随机切换进行。如果是律所,群面的内容,基本和专业面试一致,没有太大区别。
半结构化和无领导小组面试,主要考察的是领导力、情商、个人性格等特质,请大家购买一本公务员面试的书,我都是背诵了相关模板和答案,这里就不加赘述了。
我遇到最长的一次律所的笔试+面试,一共花了7个小时,从中午到晚上一直参加考试,最后从律所出来的时候,感觉满目星光。
四、综述
本文对如何撰写简历、求职邮件不多赘述,因网上此类文章甚多,各位可博采众长。有一点要提醒的是,既已决定上战场了,千万不要羁绊于自己身高、相貌、出身、学校、实习、学生工作等世俗标准的优秀与否。是金子总会发光,是千里马总会遇到你的伯乐。纵览各位同级同学的经验,不一定最优秀的学生最后录取的就是最好的工作,多准备自己,多搜索信息,多投递简历、多面试才是破解之道。面试的过程总是从生疏到熟练,从脸红尴尬的不知说什么,到对答如流。
我本人其实并不擅长情商高超的回答,也不懂如何巧妙的避坑,甚至有时会紧张害羞到无言以对,我只坚持一个原则:以诚相待,实话实说,不要骗人。
其实,面试官大多比我们大十几岁甚至三十几岁,我们和他们的情商和阅历,根本就不是同一个阶段。他们看我们,就如同我们看幼儿园的孩子一样,看一眼,就可以猜到他们七八分想法。与其细心谋划不要被发现短板,不如用一颗赤诚之心来面对,坦诚总是会被有缘人珍视。
无论是什么样的面试形式和面试次数,都是在考察你这个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考察你的随机应变能力。能通过简历关,说明基本的要求你已经达到了,在面试时不用太过紧张,尽量不要去打听其他面试者的个人情况,以免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如果只按学历和学校来择人的话,用人单位大可直接取消面试。所以,面试的表现好坏,才是能否进入公司的关键所在。即使是事先明知自己是陪跑(确实存在关系户内定的情况),也不要气馁,多一次面试经验总归是好的。
关于北京落户名额,我建议如果想落户北京,不妨在收到用人单位电话/邮件通知的时候,就开门见山,直接问是否还有空余的留学生落户名额,说出自己的归国日期,询问排队落户的话大概可以排第几位。若得到落户有希望的回答,再去面试,如果单位根本就没有留学生落户名额这回事,直接礼貌拒绝,不要浪费彼此的时间。但是一旦进入面试,只要对方不提此事,你就保持静默,以免惹人反感。直到最后一轮,确定有八九成希望可能被录取了,再当场询问是否可以落户,而且直接问最后一轮的单位领导,也更有效。
如果你把落户看的很重要,假设对方给了模棱两可的回答,也不要追问了。不妨回家后,如果收到了确切的,此时再写邮件/打电话表示感谢认可,再次旁敲侧击询问落户情况。因为此时用人单位已经非常认可你了,提出这样的请求,他们也是可以理解的。勿要面试到一半,对方还没觉得你有什么优点,就开口落户,确实有点唐突。
在落户不确定这个问题上,建议多面几家,综合考虑自己的需求后,再行决定。我个人的情况比较特殊,我对北京城并不熟悉,此前从未考虑在北京就业。我正式回国求职为2019年3月,此番进京,纯属个人原因。若不能承诺落户北京,我就会立刻折返上海。因我无任何其他牵挂和顾虑,且做任何决定都会得到父母的绝对支持,所以任何地方,对我来说都一样。定了城市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考虑人生路径和JD。所以在择业的情况上可能和诸位不同。最后要提醒的是,落户机会稀少且重要,万望各位同仁认真考虑,慎之又慎。
如何求职和准备笔试面试,在上文已经讲述的很详尽了。其实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法律行业,在任何行业都是通用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自己从事行业非常了解,专业过硬,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速成的。任何一个芭蕾舞演员,也不是练三五天就能跳赢国家级比赛的。但是,种下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认真了解自己所热爱的职业的过程,也是非常充实和快乐的吧。
因笔者的双专业背景(法律系+新闻系),对诸多领域均做过尝试和探索。想从事法律工作是高中就决定的事情。从大学选了法律专业后,也一直在各个法律领域探索,想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这个过程有诸多修正,也有诸多新发现。法律行业要求的审慎与严谨特质让我非常沉迷。一切话语均基于切实依据,万不可信口开河,“慎言慎行”一词也在不断地塑造我的性格。
对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常常受学校或者部分媒体的影响,内心存在一种莫名的鄙视链,比如地域问题、院系出身的问题、律师和法务的选择问题、家庭条件的问题。诚然,有些东西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若你把眼光一直置于此处,就会束缚了自己的发展。换言之,你会因为幼儿园的时候得过一朵小红花吹嘘一辈子吗?如果从事的工作或者就读的学校,确实是你恨之又恨的,大可辞职或者考研另谋高就。但是身在其位谋其政,现在的情况已然是这般,你只能竭尽全力走下去。有的人可能会说我的毕业学校不行,会不会被五院四系和T6,T5之类的吊打;有的人可能会说我没有实习经历;或者没有达官贵人的父母送我上青云等。
对此我的建议是,既要认清现实,也要放平心态。治一治自己的红眼病,专注于自我,可能会提升的更快一些。想清楚自己的目标,即使目前拿到的不是自己心仪的,在最后一刻前,都不要放弃找工作的步伐,更不要停止提升自己。干一行,爱一行,尽职尽责的人走到哪里,都不会被轻视。
如果你除了法律以外,还有其他学科的背景知识或者学历,想要探索学科的交叉点寻找新出路,也未尝不可。例如现在的法律新媒体行业,或者TMT,能源,海商法等领域的律师,都是小众但前景比较好的领域。假如你是理工科本科+法律系硕士/博士,你就拥有了做专利代理人的资格。法律行业,从来就不是一枝独秀。学科之间的兼容并包,是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的驱动力,也是寻找新出路的开山斧。
在新闻系毕业的时候,我是毕业生代表。我当时在台上讲了电影《等风来》的台词:“你们所选择的的新闻传播专业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专业,你们各位将成为这个世界的扫雪工,假象、虚伪、流言,有时候像一场大雪,把这个世界盖住了,大家出来赏雪会说,这个世界真美啊!但是,被雪盖住那个世界才是真实的,所以,我们需要扫雪工,把那些诱惑人的假象清扫掉,就算你们在扫雪的时候有人会骂你们,但是只有你们自己心里清楚,你们所做的事情是正确的。”
有时候我们追求真相往往是隐藏起来的。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切入点,从不一样的角度来看待法律当事人,褒贬也会不一样。我相信传媒的星光将照耀前方,法律的正义利剑也会所向披靡。“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是大学教给我的,尽管充满争议,但是它确实是康德坚持的人非工具而是自身的绝佳体现。
有时候我也在想,目标性过强带来的成就感真的让人快乐吗?攀登山峰十次以后的征服感还能让人心生感动吗?究竟是成为了一开始的荣耀感还是成为了一个“登山”的工具人?第十次登山后,还有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之情吗?但若是停摆于路上,不进则退,是否又成为了路边的腐骨?换言之,大家都认为读书是好事,但如果读书时独立意志停摆,没有了自由思想,结果也许比不读书更糟。有时候发现,无用之用常常胜于有用,那么庄子游世思想的清静无为,抑或是“无为而治”,是否适用于对真理的汲汲追求?汲汲追求又是否可以换得来“绝对真理”?或者即使知道了”绝对真理“,又是否大有裨益?时至今日,我也没有想明白这些道理,究竟是成就感高于自身体验,还是自身体验就是成就感本身?自由一词玄之又玄,终归还是我才疏学浅难以堪破。
在不同的法律行业体验后,会对内心所思所想体验的更真切一些。目的性淡一些,热爱重一些,功利心少一些,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意外收获和人生的满足感。康德坚持:人非工具而是自身。希望各位在求职时问问自己心底的声音,究竟什么是自己热爱的,纵然人生有限,不能逐一体验,大多是走马观花,但方知曲径通幽才能走向真理,将你热爱的某一事物趋于极致,便可最接近真理,也最接近自由的灵魂了吧。
本文从求职策略、途径、题目分析入手,兼融入一些感性评价。因笔者人生经历有限,见识难免有些浅薄,故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处,仅做抛砖引玉之效。如有补充、讨论和纠正,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如想直接与我讨论任何话题,可发邮件到我的邮箱:,欢迎与诸位同行探讨。工作以后的体验与感想,本文先不赘述,下次有机会再撰文分享。如各位觉得本文有助于求职或引发了大家对法律行业的探讨,也欢迎各位转发该文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