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猫哥
来源|大猫财经
海外镀个金回来,不仅能成为“高层次人才”,还有84.4万的补贴到账,还有这好事儿?
最近,邵阳学院公布了一批博士人才引进的名单和待遇,好家伙,引进费+科研启动经费+住房补贴,每人能拿到84.4万,真的好大一笔钱。
人才引进倒是没啥,各家高校都在做,牛校都在抢院士、杰青、长江学者等,而地方的小二本,就只能抢抢博士了,学校教师“含博率”高,意味着从学院走向大学就迈出了一大步。
但是,邵阳学院的这个名单争议很大,有人戏称,阳澄湖有“洗澡螃蟹”,这学术圈也多了“洗澡博士”。为啥这么说呢?
这个23人名单捋下来,他们所在院系横跨马克思主义、体育、外语、理学、机械、信息、经管等多学科,但是他们同年入学、同年毕业、同一个大学、同一个专业,虽然教育学对于教师来讲是万金油,但是学位大于专业,难免有镀金之嫌。
另外,他们的上学时间,横跨疫情,意味着他们本来学制就短,在菲律宾的时间,只有几个月,其余的时间就是在国内上网课,那么这个批量生产出的博士学位的成分,也有点耐人寻味。
另外,这也属实打破了我们对于“高层次人才”的认知,菲律宾不仅不是教育强国,更不是传统的留学目的地,而亚当森大学更是名不见经传。
这当然不是学校歧视,去年11月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就发了通知,对部分海外院校的学历认证加强审查,其中就有亚当森大学。
为啥加强审查呢?
因为“我中心陆续收到多起举报,反映部分国外院校在疫情期间针对中国市场大肆开设低质在线课程”。
“低质在线课程”,再看“高层次人才”,就有点讽刺。
当然,学校也有说法,一些院长表示,因为“难以引进国内的博士人才”,所以只好自己培养。
真的很难引进国内的博士人才么?
在知乎上,有位上海交大的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出来现身说法,其曾投考邵阳学院,因为方向不符合,被婉拒,二投再次被婉拒,即便其简历中附有“jcr一区”的文章。
虽然学校出身并不意味着录取引进,但身为国内Top级高校的对口博士,赶不上海外双非的哲学博士,不免让人怀疑,这些岗位是已经挖好的萝卜坑,这个嘲讽程度,比“小镇做题家”还悲催,就算是熬到学历的Top级,还是赶不上一口热乎的。
至于其“方向不符合”的理由,就更扯了,需要不需要,还是招人的说了算,比如法商学院会需要一个分子生物学的博士吗,但是确实就引进了。
至于“引进难”,根据其人事处的信息,2021年4月到2022年4月,博士学历的教师增加了100多,而2022年上半年,引进的博士就有65人,其中包含不少教授、副教授的职称,还不包括这23个博士讲师。
不过确实,在引进的博士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海外博士,但是能引进的海外博士又确实少,仅有的海外博士,不是基本来自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
最近几年,很多地方高校都热衷于引进海归博士。
今年,石家庄学院也选聘了一批博士,海归博士分别来自俄罗斯、菲律宾、韩国;
河南大学的专任教师岗位9位海归,分别来自西班牙、日本、韩国;
南通大学的一批教师中,海归来自荷兰、日本、韩国;
宿迁学院的教师岗位的海归,则主要来自韩国、泰国、西班牙。
引进海外博士也没啥问题,但是这些海归的日韩、东南亚的含量太高了,而这些地方已经成为著名的“学历工厂”,就很有趣了。
传统的“学历工厂”是英国,前几年“一年制”硕士博士招了不少人,而不少香港的高校也学了过去,“学渣镀金”成为这些“水硕”“水博”的主要目标群体,结果因为开太多后,名声也臭了,结果这些项目也开始转移了,除了欧洲,就是日韩和东南亚。
海外“水硕水博”早就被做成了生意。
不仅中介在推,海外的那些非知名院校也乐于开设课程,反正赚钱嘛,不寒碜,而且诱人的buff真的开全了:免试入学、没有语言要求、1年学制、周末上课、视频授课......
这种速成的博士有多速成呢?最短12天就能修完一学期的课程,一年制的话,24天就能拿到学历。
当然价格也不菲,学费加中介费,七七八八下来,20万人民币,其他费用另算……
而最近的一年制硕博的当红炸子鸡,是科伦坡大学,是斯里兰卡最高学府,宣传上说是全球排名1000左右,相当于国内末流的985/211,也不用怕因破产导致的国家内乱,肉身无需到斯里兰卡,全程网课,就能拿学历,一年10多万,比韩国划算。
而菲律宾高校的博士生意也很好做,亚当森大学的官方学费3-5万,而中介嘴里就是15-20万,当然中介的服务也很到位,日后还会辅导作业和论文。
空口不能鉴水,但架不住很多学校的黑历史就在那里摆着呢:
韩国的南首尔大学、圆光大学是速成博士的重灾区,教育部留服中心点名了9所因网课问题而被加强审查的高校,菲律宾亚当森大学和泰国格乐大学都在列,当然,还有不少野鸡大学,专业批发学历,比如当年“培养”了唐骏的西太平洋大学,比如现在“培养”了陈春花的爱尔兰欧洲大学。
而这些大学毕业的博士,已经开始进入中国高校当老师了。
年年被骂,但年年有人对“水硕”“水博”心向往之,不惜拼钱也要读,为啥?
海归的学历光环虽然已经褪色不少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光环仍在,出国留学镀金至今仍然是上升的优势手段之一。
水不水的另说,只要经过中留服的认证,那就是盖章认证的海归学历,那么优势就来了。
户口,尤其是北上这样的一线城市落户,有单独的海归条款,上海把学校固定在了Top100,但是北京政策并未规定学校,原则上认证的海归就有希望;
海外学历简直就是体制内工作的敲门利器:
比如考公,在学历方面的要求,主要是卡证件资格而非具体的真实学历,“一年制”比“三年制”的起跑线就不在一起;比如高校编制,地方性的高等院校,对海外背景有迷信性的需求;当然,如果在体制内混个晋升,海外学历镀金再合适不过。
如果被选中公费培养,连那几十万的学费都不用掏,工作不用愁、回来就晋升、还有补贴,简直就是人生赢家。
最重要的当然是钱。
现在的人才引进,博士起步,当然最低的待遇,看上去也不算低,几个招了海归博士的院校的最低人才待遇,都是15万起步,还能协助配偶解决就业。
进入新学期,在读博士将达到56万人,吭哧吭哧地读个博士,能正常如期毕业的,也不到40%,“小镇做题家”的学术上升之路,也不过如此了。
但是,如果一个苦读的博士和一个海归“洗澡博士”同时竞争,在相同的规则下,只因为“海归”的海外背景buff加成,就能胜出一筹,也确实说不过去,如果高校自培“洗澡博士”的话,顺带着把那些真正认真留学的人,一道嘲讽了。
越有的,越容易,越拼的,越困难。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