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申请,关注新动态

留学申请,关注新动态——线上“2022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侧记本报记者周姝芸日前,由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办的“2022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通过线上方式举办。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新西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留学申请,关注新动态

  留学申请,关注新动态

  ——线上“2022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侧记

  本报记者周姝芸

  日前,由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办的“2022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通过线上方式举办。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新西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内外院校、机构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与有意向留学群体“相会”云端。

  对于有赴海外留学计划的中国学子来说,了解各国最新的留学政策至关重要。本届国际教育巡回展透露出哪些留学申请新动态,未来又将有哪些新趋势?让我们一起来看。

  中外合作项目受青睐

  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许多学子及其家庭对赴海外留学存在顾虑。针对于此,一些海外院校积极推出相关措施,同中国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合作,中外高校的合作培养项目受到越来越多的准留学生及其家长关注。

  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国际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中心的国际教育项目主要包括出国留学培训项目、英国高等教育文凭项目、国际通识教育课程项目等。

  在此其中,出国留学培训项目预科采用“1+3”“2+2”等多种形式,项目学生在国内合作院校进行外语培训及留学预备课程的学习,在顺利完成国内阶段一至两年的学习,并达到国外大学的录取标准之后,可赴国外大学继续攻读相应课程。完成国外大学阶段一至三年的学习,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可获颁国外大学相应层次的学位证书。

  “我们同国内11所大学的留学培训中心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了合作项目。”在新西兰梅西大学的直播间里,招生老师介绍,“具体来讲,我们跟北京外国语大学开展的是‘2+2’商学本科项目,与苏州大学开展的是‘1+1’健康科学硕士的运动与训练方向的合作项目……”

  “海外院校在国内开设的项目受到热捧是今年的主要变化之一,这取决于院校和专业在行业内的口碑。”嘉华世达国际教育美国留学专场主讲人马良介绍,“比如说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和上海纽约大学合办的商科硕士项目,课程设置为学生分别在国内外学习一段时间。很多学生并不介意课程设置中有部分学期是在国内完成,仍旧有许多学生申请,就是因为这个项目在业界认可度足够高。”

  就业趋势影响专业选择

  在各大院校的直播间里,学生的提问中不少与专业选择有关。其中,未来就业趋势如何是选择专业的主要考量因素。

  “根据2021年美国留学生相关统计报告,最受国际学生欢迎的排名前20的专业里,包括商业管理、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等,基本都是就业市场中的热门专业。”马良认为,近年来不少学生和家长咨询专业选择时更有针对性,目标更加明确。而对于想在毕业后留美工作一段时间的学生而言,与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简称STEM)相关的专业,其毕业生抽中在美工作签证的概率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中美合办的昆山杜克大学管理学专业近年来报考人数增多,录取分数较高。根据校方数据统计,该专业的就业率表现抢眼,大部分毕业学生在较短周期内可以找到心仪的工作,录用公司不乏华为、腾讯、德勤、麦肯锡等知名企业。

  对于尚未选定专业的学生,马良建议,学生可以先从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入手,后续再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细分的选择或实用性转换。

  健康与安全备受关注

  “现在去国外上学有健康风险吗?”“学校有哪些疫情应对措施?”“疫情期间国外种族歧视发生率是否上升?”……直播间里,评论区关于疫情期间留学的安全与健康问题频频出现,成为有意向留学学生及其家长关注的重点。

  记者了解到,为确保国际学生可以顺利返校进行线下学习,不少海外院校出台了防疫系列措施。

  举例来说,法国SKEMA商学院要求所有入校人员必须佩戴口罩,并遵守防疫安全距离及其他相关要求,学校设有核酸检测点,有明确的上报机制和相关防疫负责人。俄罗斯友谊大学则成立了以第一副校长为小组长的专门防疫小组,同时开展远程与面授并行的授课模式。新西兰梅西大学为由于疫情被限制出行的同学提供了延迟入学方案,并向受疫情影响生活处境困难的同学提供补助金。

  根据2021国际教育高峰论坛发布的《2021年度全国留学报告》,在意向留学人群选择留学国家的考量因素里,安全问题成为仅次于教育水平的第二关注要点。“如果去加拿大留学,在公共场合会不会遭到歧视,甚至遇到危险情况?”在嘉华世达国际教育加拿大专场直播活动中,有学生这样问道。

  “总体而言,加拿大针对性的种族歧视很少。但中国学生仍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是海外留学很重要的一课。”加拿大专场直播相关介绍人说。

  此次教育展平安留学专场活动中,国际安全教育专家王学军建议,留学生如果在国外真的遭遇种族歧视,一定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保持冷静,可以通过质问对方为自己争取权益,并拍照、录像取证,之后向相关机构举报。而当生命或财产受到威胁或伤害时,则要尽快远离,尽可能避免发生肢体冲突,之后迅速报警,寻求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载自互联网,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请读者仅作参考。

相关推荐

推荐内容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源于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转载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权属异议及违法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稿,站务联系QQ:29380611。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