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本校工作人员批量、定点送到菲律宾培养,然后斥巨资以人才引进的名义招回,最近,湖南省邵阳学院的这一“别致”引才方式引起社会关注。
邵阳学院。来源:邵阳学院官网图片转引自“重案组37号”
邵阳学院7月7日发布的《出国攻读博士毕业返校与同类型拟引进博士名单待遇公示》显示,该校本批次引进23名在菲律宾亚当森大学读取哲学(教育学)专业的博士生。每名博士生引进费35万元、科研启动费15万元、过渡性租房补贴14.4万元、不需解决配偶工作增加引进费20万元,合计84.4万元。根据这则公示,兑付上述23名博士的待遇,该校总计需花费近2000万元。
7月18日,湖南省教育厅人事处一工作人员表示,“我们已经关注到了网上的相关舆情,正在与邵阳学院衔接处理。”
高校注重人才引进工作本无可厚非,可为何邵阳学院这波操作会让很多人感到“哪里有些不对”呢?
首先,是这批博士的培养质量缺乏有效保障。根据相关公示,他们原本就职于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等多个二级学院,可是出国后却清一色选择了菲律宾同一学校的同一专业,这无疑有些反常,也明显违背了一个基本常识:博士阶段本是最注重“精”和“深”的,若是连专业对口都不讲,又谈何专业提升?
而且,其他种种信息也显示,这一项目似乎“含水量”过高,“含金量”堪忧。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表示,此前陆续收到多起举报,反映部分国外院校在疫情期间针对中国市场大肆开设低质在线课程,其中就包括菲律宾亚当森大学。该校也曾于2021年11月被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列入“学历学位认证加强认证审查”名单之中。再加上该博士项目两年多的学制明显较短,部分教师还因疫情原因,仅在菲律宾待了几个月后就回国了,这些都给人带来糊弄、“速成”之感。
对此,邵阳学院体育学院院长陈日升表示,“读取这个大学的博士并非一无是处,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教师的学术水平有所提升,将来在院系的发展当中,他们需要承担带头人的责任。”可问题在于,越是对他们寄予厚望,越是需要严格、科学的考核流程。
相关公示页面截图(部分)。来源:邵阳学院官网图片转引自“重案组37号”
高水平人才,从来都不是出国简单镀个金就能从天而降的,而是要经过规范、严谨的学术训练。高校如果对候选人的学术能力和研究水平没有科学把关和衡量筛选,而是来者不拒,不仅无法实现师资力量质的提升,还会给本校师生留下“只要去菲律宾学一下就能被高薪引进”的印象,助长浮躁投机的不良风气。更何况,近2000万元的教育经费投入并非小数,对邵阳学院而言,这笔钱投得值不值,会不会有人跟着走过场、钻空子,都应当被严肃审视。
在引才政策上,一些高校“为引进而引进”的倾向,的确值得警惕,背后也有着多重现实考量。据《新京报》报道,邵阳学院多名二级学院院长表示,由于难以引进国内的博士人才,学校不得不采取“权宜之计”,内部选拔一批拥有硕士学历的教师前往国外读取博士,“提高教师队伍中博士学历的比例,对以后升级为大学、申请硕士点都有帮助。”
在某种程度上,这的确是不少国内非名校面临的共性问题。由于原有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对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有限,高校又有国际化、跨越式发展等压力,于是便出现“凑人数”“重头衔而轻能力”等现象。对此,教育主管部门一方面要加强程序性监管,及时发现、处理学历注水、教育经费不合理支配等乱象,克制部分高校急功近利的冲动。
另一方面,也要从完善评估体系入手,继续引导全国高校实现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比如,对一些中小院校而言,与其贪大求全,盲目引进博士,倒不如走“小而精”的特色发展道路,把有限的经费运用到自己真正需要、能实现真正提升的地方。如此,既能打造自己的比较优势,形成在特定专业和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也能招揽到更多有真才实学的人。
大学之大,不在于有多少大楼,也不在于“博士占比”有多大。如果高校对自身发展没有脚踏实地的规划,而是机械地追求“博士含量”,自欺欺人地批量制造海外“速成”博士,那么最终耽误的只会是自己。
责任编辑:白毅鹏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