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凌晨
编辑丨钟映佳
图源丨图虫
近日,西安国际港务区关于支持秦创原.“中欧人才班列”建设若干措施和“新陆地港人”海外人才计划发布会暨中欧班列(西安)国际人才交流站授牌仪式启动。
发布会上,西安国际港务区相关负责人就《西安国际港务区高水平人才确认细则》和《西安国际港务区关于支持秦创原·“中欧人才班列”建设若干措施》进行重点解读引发诸多关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本次人才政策在此前基础上再做升级。比如将国际港务区区级高水平人才分为三类(杰出人才、储备人才、发展人才),并根据不同等级对人才靶向施策等。
陕西省区域经济学会会长、西北大学教授白永秀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道:“目前,在一线城市经济、人才已经过于饱和的背景下,许多产业都在逐步向其他城市转移,这是整体经济发展趋势。而作为西北首府、中西部强省会,西安本身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叠加东部产业经济西移红利,整体城市发展势头强劲。对于西安而言,是招揽人才的好机遇。”
人才政策再升级
区别于此前的学历划分标准,本次政策创新的以赋分方式,将市场认可、行业认可、个人实绩等实际贡献指标作为人才确认方式。
《西安国际港务区高水平人才确认细则》中提出,按照国际港务区实际,将区级高水平人才分为三类(杰出人才、储备人才、发展人才),根据不同等级对人才靶向施策。
补贴方面,《西安国际港务区关于支持秦创原·“中欧人才班列”建设若干措施》明确,对海外顶尖人才在国际港务区投资项目的,给予最高1亿元项目支持和500万元安家补贴。特别重大的可“一人一议”。
同时,对入选国家、省级人才计划的海外高层次人才,5年内按其个人经济贡献度给予最高200万元人才津贴;设置“招才引智突出贡献企业奖”,每年对区内招才引智做出突出贡献企业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
针对高学历人才,国际港务区设置“院士和博士后创新创业孵化计划”,每引进一名院士、博士后进行创新创业,根据项目研发经费最高给予200万元的项目补贴。
为了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国际港务区探索设立人才发展基金,为人才提供最高2000万元信用贷款;建立人才认定评审权下放至企业制度和荣誉推荐制度,由企业自主认定区级高水平人才。同时,提供子女入学优待、购房、购车补贴等措施。
“西安国际港务区出台高水平3类人才24条支持政策,重点支持海外人才入区就业创业,下放人才认定权限,扶持重点项目,加强成果产业化力度。重点培养大商贸人才,支持新经济人才发展,2年计划引进区级高水平人才1000人。”国际港务区相关负责人在发布会现场表示。
随着政策不断加码,人才引进效果初显。相关负责人在发布会现场透露,针对外籍主播、海归主播的专项扶持政策,目前国际港务区落户园区的跨境电商直播企业已招募了来自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外籍人才近50名,海归人才超80名。
同时,西安国际港务区发展改革局相关负责人在发布会现场回答记者提问时还谈道:“今年上半年,西安国际港务区已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40家,储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0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5人。”
政策吸引人才落户
上述规定仅是西安市人才政策的鲜活缩影。自2018年开始,西安便陆续出台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
2019年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放宽西安市部分户籍准入条件的通知》中再发力,对西安的人才落户出台了详细的政策,落户政策调整了学历落户、大学生落户、人才引进落户以及投资创业落户等相关政策,相关专业的人才只要能够满足通知中对于细则的相关政策即可实现落户西安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于人才引进,西安还详细划分了多类别人才适用政策,包括专业人才引进落户和技能型人才落户的两大类。
学历落户方面,西安将标准放宽至普通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含技校)毕业人员,或具备国民教育同等学历的人员及留学回国人员或者是具有本科(含)以上学历的,不受年龄限制。
创业落户方面,西安提出通过投资创业落户、投靠直系亲属落户以及安居落户等各种弹性的落户方式将自己的户口移至西安。
此外,西安将人才划分为A类、B类、C类、D类、E类等。针对以上从A到E类人才均可享受不同的人才保障房和货币补贴政策。
此项政策充分保证了各类人才在享受到落户政策后,还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政策扶持下安居在当地。
同时,根据《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一带一路”人才高地若干政策措施》,西安还为高校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奖”、西安高校“留才奖”。符合条件的大学生群体在毕业后按照标准可以分别享受1000元、200元不等的现金补贴。
这一系列人才政策效果显著。从户籍新政开始实施的两年多,115.1万人成为“新西安人”,其中学历落户和人才引进占比高达64.05%。
户籍人口大量增多的同时伴随而来的还有高素质人才的增多、平均年龄的下降以及人均GDP的增长。据统计,2022年上半年西安GDP达到5359.59亿元。同时,西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提到2021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5.98万人。
白永秀认为,随着西安城市经济的发展,重大项目与产业密度不断增长,叠加政府人才政策红利,长期看好西安人才数量增长。
END
本期编辑江佩佩实习生林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