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积分制”的突破与进步意义_中国民情报告
“一境之内居然需要以式的打分制划分人群,的确令人悲哀,却是不得不承认的现实。众多的人口、日益恶化的、不同的保障水平,决定了境内技术与资金移民成为大城市政府的理性选择。一个正义的、可行的并且稳定的改革,至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对于上海市居住证新政,知名评论家、财经专栏作家叶檀如是说。半月谈网将上海居住证积分制评价为“‘最不坏’的户籍新政”。事实上,正是如此。自从2013年6月19日上海市政府关于《管理办法》相关情况介绍的新闻发布会之后,人们普遍对上海的做法持肯定态度。
在户籍改革上,上海并不是走在最前面的,但可以说是走得最稳健的。先后有大连、兰州、河南等省市已经、正在或将要取消农业与非农户口的区别,推行公共服务均等化,意义重大。教授陆铭认为,上海作为一线城市,作为人口流入大城,马上彻底取消非农户口,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和所有准入限制,肯定不现实。因为名称改变容易,提供大量均等的公共服务却不是一个城市马上能承受的,所以,实行居住证制度乃至进一步实行居住证积分制,采取一种稳健的渐进性的户籍制度改革,不失为上海这样的大都市一个现实的选择。
在此之前,广东已在全省范围内实行积分入户制度好几年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公众的认同度也很高。原因在于,积分制相对公平公正,可操作性较强。积分制既不是完全基于功利因素的考虑,也不会造成城市人口不受限制的瞬时失控;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个稳定的预期,而不至于在短期内一哄而上,然后很快销声匿迹。上海实行的积分制度保证的是在流入地工作和居住的稳定性长期性——也就是你对于目前居住的城市有一个长期委身的打算,这个城市对于你也有一个可以信赖的明确预期。同时积分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流入人口的正向努力方向和上升渠道,有利于减轻城市对于流入人口的管理。有评论认为,在户籍壁垒依旧高耸的当下,户籍改革真正动起来很重要,上海的居住证积分制值得那些依旧谨守户籍樊篱纹丝不动的地方积极借鉴。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宁越敏指出,这项政策的积极意义是打通了积分体系,不再像以前那样强调、职称等条件,使得普通劳动者享有对应公共服务的可能性。上海市人口学会会长、上海市社科院孙常敏认为,上海户籍制度的改革在控制人口规模、缓解城市二元矛盾、人口流动、人口管理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也是传统户籍制度出现的重大转折点。传统的人口管理制度以户籍地管理为主,随着居住证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未来的人口管理将逐步向居住地转移。
四省市居住证管理制度比对
资料来源:搜房网
上海新政显然对于优质年轻人的未来垂涎欲滴,而对于步入中年、在上海工作多年的低技能人口,则显得颇为残酷。对于此次居住证新政的推出,舆论显然很关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上海的中权利问题,但从具体的积分体系来看,新政很巧妙地回避了问题本身。因为从表面看,120分的积分对于许多本科毕业抑或有一定技能的人群并不成为一个问题,但需要看到的是,此一群体中的绝大多数目前并不需要考虑孩子中高考的资格问题。而恰恰是最需要解决的中年务工人员的子女,却依旧面临居住证新政的高门槛。
叶檀也提醒:“上海积分制的做法值得鼓励,却没有解决的问题。首先,政府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未必是市场真正需要的紧缺人才。得到高分的很有可能是那些拥有的亦步亦趋的高级打工人才。其次,拉动可以获得高分,但真正的早已是国际人士,这座城市应该给予创业者以足够的关注,不然很难拉动当地就业。”
《城市晚报》评论认为,上海的居住证制度乃至居住证积分制度,应该是一个进步和改革过程中的步骤,而不是最终的结果。居住证不等于户籍制,拥有居住证的人可以保留户籍所在地的所有福利,对于人口大国而言,这是难以忍受的巨大资源浪费。因此,在恰当的时候应由中央政府出面,勾销拥有居住证的人在原籍的福利,以示公平,尽快把居住证等同于户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