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失败的家庭教育案例屡见报端,尤其是那些极端社会事件更是频频引发舆论热议,“熊孩子”频频闯祸背后所反映的一些家长的不负责任及家教缺失问题,更是经常激发众人感叹“父母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不需要持证上岗的职业”,由此网络上提倡“父母持证上岗”的声音络绎不绝,甚至屡屡成为两会的热点话题。如今,“父母持证上岗”真的要来了。
6月30日,浙江省教育厅在答复浙江省人大代表建议时称,浙江省一些地方借鉴杭州市上城区“星级家长执照”做法,基于数字家长学校学习数据,对“父母持证上岗”进行了有效探索,省级层面也在做积极尝试,浙江数字家长学校自2020年在“之江汇”教育广场平台开通以来,已向全省参与数字家长学校学习的家长发放学习电子证书22万份。计划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将在浙江数字家长学校试行家长学习积分制,待时机成熟时在全省推行。
一、“父母积分制持证上岗”情感分析
“父母持证上岗”的话题由来已久,近年来伴随着人们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家庭教育和家长能力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此次,浙江省教育厅拟在全省推广“父母持证上岗”的做法一经报道,迅速引起媒体的极大关注,除了当地媒体“浙江在线”之外,澎湃新闻、中国新闻网、财经网、新闻晨报等主流媒体也于7月5日对相关信息进行了转载,同时,自媒体、网络大V、网民纷纷积极参与转发讨论,网络舆论热度迅速形成,话题#父母积分制持证上岗有必要吗##浙江将试行父母持证上岗#也于当日晚上登上热搜。
从舆情数据分析工具“鹰眼速读网”的分析来看,针对“父母持证上岗”话题,舆论场正面情绪占比72%,可见,大多数的网友对此做法表示支持,认为现在很多父母不注重教育孩子,当父母就应该持证上岗。中立情绪占比15%,主要表现在对作为父母是否需要“持证上岗”以及这一措施实施难度及效果的评判。而负面情绪占比12%,部分网友看到“持证上岗”“积分”等词汇,联想到“考试”及“答案”,从而产生质疑和调侃“合格家长有标准吗?谁敢定义好父母?”“又多一个证,需要年检不?”“不合格怎么样,降低社会待遇还是剥夺生育权利啊?”,还有些网友认为这样做会打击生孩子意愿“这下谁还敢生孩子”,并担心增加家长负担“浙江的孩子难,做家长的更难”。
二、舆论聚焦
浙江省拟试行“父母持证上岗”建议,网友在好奇之余,也对此探索争论不休。从舆论反馈来看,舆论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教育现状反思
无论是对个体、家庭还是社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然而,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专家一项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二的家庭存在对子女教养不当的问题,包括彻底放任不管、过分溺爱、过分干涉、严厉惩罚等错误传统教育方法,即使如此,主动了解和学习过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的父母还不足1%。如今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却缺乏获取相关知识的渠道而不得其法,不但效果难有保障,还容易误导甚至走偏,以至于诱发悲剧事件。家庭教育既是为人父母者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亟需关注的问题。
2、支持声强烈,呼吁全国推广
如果说父母也是一种职业,那么这恐怕是世界上唯一不需要上岗证、终身不下岗的职业,在“父母持证上岗”的呼吁声日益强烈的背景下,推行“父母持证上岗”模式受到大多数网友的肯定和支持“家庭教育不可或缺,家教好了,人才素质才能提高”“开车都要驾照,父母当然也得学习”“父母们的科学教育理念真的有待加强”......
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到全民族素质和社会进步程度。“父母持证上岗”这一举措,有利于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力的家庭教育联动体系,营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氛围。因此,点赞该项措施的同时,不少网友还认为浙江省拟试行“父母持证上岗”值得各地推广和学习借鉴,并期望随着家庭教育立法逐渐推进落地,“父母持证上岗”能成为一种常态。
3、持证不是关键,功夫在“证”外
浙江省“父母持证上岗”和家长学习积分制的尝试值得肯定,但同时也引发舆论的担忧“不合格的父母难道就没资格成为父母了吗?”“家长的素质参差不齐,家庭情况不一,这种机制缺乏公平性”“持证的硬性要求会加重家长负担”“积分是否会与学生成绩、升学等实际利益挂钩?”......
实际上,所谓的“父母持证上岗”,关键之处并不在“证书”上,毕竟为人父母的事实不会改变,政策的初衷旨在引导家长通过平台信息资源的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提升家教素养,履行好监护责任。从家长的教育入手来补上科学育儿这门“课”,或许才是“父母持证上岗”最重要的启示。
三、专家、媒体观点:
专家评论:
复旦大学家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奕斐表示,无论对个体、家庭还是社会健康来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但家庭教育又具有多样性,个体差异非常大,不应一招“打”天下,从而避免家庭教育向科学教条主义发展。
媒体评论:
“新民晚报”在《父母需要“持证上岗”吗?》一文中发表评论:
加强对家长的培训,出发点是好的。有一些家长真的对如何教育孩子一无所知,他们需要专业的指导。但同时,单纯以考证来证明成功与否,也要避免做得过于绝对。一是要避免考评攀比和歧视现象,比如考了三级证的想考二级、考了二级证的想考一级,考不过就“被歧视”。二要避免过度增加家长“工作量”。父母平时既要工作又要顾家,现在又加了一项父母考核,因为“考证”目的而学习,最后将学习沦为一种形式主义。三要避免在社会上强化功利的“拼父母”的意识,教育毕竟应该量力而行,更不能用考核来划分等级。
“中国经营报”在《浙江将试行父母持证上岗,家庭教育受重视,家长却更焦虑了?》一文中认为:
家长“持证上岗”也好,颁发“家长执照”也好,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孩子的全面成长与进步。而这涉及诸多复杂的变量与现实因素,需要在做好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决策,让政策善意充分释放,达到最优效果。
“澎湃新闻”在文章《父母持证上岗”来了,关键却不在“证”》中分析:
文凭不是一张纸,更应代表学习的能力。情同此理,聚焦“父母持证上岗”,讨论也别偏离了方向。关键不在“证”,而在如何持续学习,怎样用包容仁爱之心胜任父母之岗。当然,各地在设计相关制度时,也要避免加重家庭负担,让家长也能在快乐中学习,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