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面临两难题:就业困难,工作和专业对口度很低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就业难,二是工作与专业对应度低。?相信许多大学毕业生对第二个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根据最新的研究数据,目前中国近40%的大学毕业生有不同的就业岗位和专业。?最新发布的2019年

高校毕业生面临两难题:就业困难,工作和专业对口度很低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就业难,二是工作与专业对应度低。

  

?

  

相信许多大学毕业生对第二个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根据最新的研究数据,目前中国近40%的大学毕业生有不同的就业岗位和专业。

  

?

  

最新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2018届毕业生中,医学类毕业生就业后工作与专业关联度最高,达93%;农科毕业生工学专业关联度最低,仅为57%;其他学科毕业生工学专业关联度最高。如果应届毕业生就业数据太薄,那么三年后再看2015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比较,会更能说明问题。

  

?

  

从比较结果来看,国内高校各学科的整体工作相关性在下降,也就是说,就业工作与专业不匹配的现象并不是一个例子。很多毕业生工作三年后,很容易离开本科专业领域,选择其他工作领域。

  

?

  

同时,我们还可以查看就业率和专业相关性最高和最低的30个专业的名单和排名。

  

?

  

从上表可以看出,本科专业与工作相关度最高的学科是医学相关学科,其他相关度较高的学科属于工程领域;本科专业与工作相关度最低的学科是社会工作,而其他相关度较低的学科也有一些寒门专业和社会科学专业。

  

?

  

以上数据和分析都意在说明一个问题: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专业关联度普遍偏低,专业与工作不匹配现象十分普遍和严重!

  

?

  

中国大学教授周光礼在讲话中说,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与社会的脱节,即我国高等教育与工作实践的脱节。

  

?

  

周光礼教授,现任中国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新世界教育部优秀人才。周光礼教授长期致力于我国教育研究,涉及高等教育政策与管理、高校管理与高校规划、教学改革与高校教师发展、高等教育管理与评价等多个领域。周光礼教授谈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专业错位现象的主要内容如下。

  

?

  

我国高等教育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对工作实践的需求反应缓慢。很多专业都存在“失业率大、就业率低、工资低、就业满意度低”的情况,这说明这些专业未必能满足社会需求,但高校仍在不断培养这些专业的人才。

  

?

  

那么,如何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专业不匹配的问题呢?周光礼教授认为,要畅通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渠道,使社会需求影响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

  

?

  

总结周光礼教授的谈话和建议,就是高校不能再脱离社会,让社会实践和社会需求引导高校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笔者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做到以下三个步骤。

  

?

  

在保证自身教育教学正常发展的前提下,鼓励高校积极考虑市场作用,实行大类招生;同时,在此基础上,从指导思想上进行本科培养体制改革,方法、结构等维度实现“嵌入式”招生培训。高校应更多地以市场需求中人才的社会价值取向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原则,让学生充分了解校园内各专业的特点,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这既体现了高校专业的市场化,又满足了学生的专业需求,避免了学科设置与市场、企业需求脱轨,也避免了学术研究的过度理论化,增加了实用性,直接或间接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实现招生制度的优化。

  

?

  

2。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建立信息信用体系。

  

?

  

高校应加快毕业生就业网络化进程,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内容,搭建就业信息平台,整合信息资源,甚至共同建立高校间统一的就业供需信息网络,以实现毕业生就业网络化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信息公开透明,使信息通过网络传递更加快捷准确。同时,高校应鼓励毕业生积极与用人单位建立和保持联系,加强沟通,减少信息不对称。跟踪调查毕业生就业情况,建立信息反馈制度,了解用人单位在学生招聘会上是否兑现承诺,向学生和社会公布用人单位名单,维护长期规范的信用就业市场。

  

?

  

三。加快内部资源整合,加大教育系统开放力度。

  

?

  

内部资源的变化与整合是高等教育系统发展的需要。它不仅能有效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减少资源浪费,而且为弱势大学的发展留下了空间。高校要明确自身定位,倾听社会需求,根据市场需求面向未来,坚持学科链对接产业链,积极推进学科结构和办学模式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深化教学改革,激发创新意识。积极推进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把人文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融入各门课程和实践环节,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核心课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人才培养标准与市场需求相适应,才能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载自互联网,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请读者仅作参考。

相关推荐

推荐内容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源于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转载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权属异议及违法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稿,站务联系QQ:29380611。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