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来自左边微信公众号右边城市数据团(左边ID右边:metrodatateam),作者:团支书、小鹏,
经授权发布。
近年来,杭州的发展举世瞩目。
“互联网之城”的杭州,拥有阿里巴巴、网易等巨头,数万家互联网企业和每年40%的互联网行业增速。除了就业岗位,互联网还给杭州带来一系列城市发展:
借助城市大脑的交通调度,车辆通行速度平均提升3%至5%;全市43万个停车位信息统一接入(截止时间2018年底),市民停车更方便;打通公安和旅游数据,实现景区人流、商圈人流、游客住宿的实时监控;“杭州办事服务APP”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办让市民办事更方便……
杭州的落户政策也相对宽松:具有技师或高工以上职业资格、符合年龄要求,在杭连续工作3年、有固定住所,即可落户。
借力互联网的东风和相对宽松的落户政策,杭州在2018年的“城市抢人大战”中获得耀眼战绩:
在众多“抢人”玩家中,杭州的常住人口增量遥遥领先,且可能是为数不多的、常住人口增量超过户籍人口增量的城市(这意味着杭州户籍人口的增加更多来自于外来人口,而不是原有常住非户籍人口的转化)。
我把这张成绩单拿给杭州的朋友看,朋友却不太高兴:
杭州才不满足于当什么新一线龙头城市,我们要跟上海比,把上海变成杭州的后花园!
2019年初,杭州进一步放宽落户标准“全日制大学专科及以上人才在杭工作并缴纳社保的,可直接落户”。这条政策的出台,进一步彰显了杭州的雄心壮志。
好吧,我们就拿杭州跟上海比比看。
直接比较人口增量显然是不合适的(上海一直在严格控制人口),咱们换几个指标来看。
1.上海的人才腹地比杭州更“广大”。
根据2019年春运返程(从家乡返回上班的城市)数据,有20个城市以上海为人口第一流出地,有7个城市以杭州为人口第一流出地(如果A市的外出务工人口去B市的最多,则B为A的第一流出地)。杭州的人才腹地集中在浙江和附近的江西,上海的人才腹地则不仅覆盖长三角城市,还触达了北京、深圳、昆明、贵阳等千里之外的大城市。
2.上海的人才腹地比杭州更“高级”。
按照不同来源地来沪/杭的人数,选出top10的外来人口主要来源地。上海的外来人口来源地显然比杭州要“高大上”一些。
3.杭州人仍在前往上海就业。
从这组返程数据我们还可以看到,“杭漂”的数量明显增加;但从总量来看,“沪漂的杭人”还是比“杭漂的沪人”要多得多。
4.杭州仍然是上海的“后花园”。
2019年3月,人口净流向为:周日、周一,杭州人返沪上班;周五、周六,上海人来杭度假。
在2019年初,论人才吸引力,杭州还是差上海一截。
杭州的成长固然还需要更多时间。另一方面则可能意味着:杭州和上海竞争,更宽松的户籍政策、更浓郁的互联网氛围和稍微便宜一点点的房价,还不够。
借用一位资深城市研究者的话:与上海相比,杭州显得不够精致。
把“不够精致”翻译成技术性的语言,就是各类城市经济体的空间密度还不够高。尽管杭州繁华地带的高端写字楼和奢侈品店与上海同样鳞次栉比,但走入杭州人居住的街区,由于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公交地铁站、中小学、超市、社区医院和药房、街镇图书馆等)的相对缺乏,就渐感“荒凉”。
为了比较沪杭两市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程度,我们设计了一个标准:
(假如从市民的家出发,走路15分钟范围内,卫生类ABC设施各有至少一个,称该小区的卫生指标“达标”,否则为“不达标”;若该小区养老、卫生、教育、商业为“达标”,文体、交通为“不达标”,则达标项数为4项。)
那么,杭州和上海的社区服务做得怎么样呢?结果如下:
从总体情况来看,两市的达标情况都不容乐观,6项全部达标的小区只占4%。上海达标5项及以上的小区占比20%,杭州则是13%。从空间上看,上海达标项数较多的地方主要在浦西七个城区和浦东西北部;杭州达标项数较多的地方则在六个中心城区,以及郊区(县)知名旅游景点附近的街镇(乡)。
具体来看六个指标的分项达标情况:
1.两个城市都很“偏科”。
商业和健康达标情况比较好,交通和教育达标情况一般,文体和养老达标率偏低。
2.观察范围从全市缩小到市中心,杭州的劣势越来明显。
两市的全市域平均达标项数差距为0.36,市中心的差距则扩大到0.80。(文中对“市中心”的定义是:杭州-上城区,18平方公里;上海-黄浦区,20平方公里。二者面积接近,方便后面做比较。)
3.杭州与上海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交通、教育和养老三项。
具体来看:杭州市中心只有68%的小区居民能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找到地铁站和公交站,而上海市中心的比例是89%;而这种差异,又主要是因为杭州的地铁站数量较少造成的。目前,上海开通了16条地铁线,黄浦区境内有8条地铁线和18个站;而杭州开通了3条地铁线,上城区境内有2条地铁线和9个站。
杭州市中心只有69%的小区居民能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找到多种教育机构,而上海市中心的比例是92%。具体来看,杭州的幼儿园密度和社会培训机构密度与上海差距不大,但中学密度明显偏低:上城区中学的人均拥有量是黄浦区的四分之三,地均密度是黄浦区的一半左右。(上城区有1万初中学龄人口和不到20所中学,黄浦区有1.5万初中学龄人口和接近40所中学。)
杭州市中心只有44%的小区住户能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找到至少一个养老助老机构,而这个比例在上海市中心是78%。换个指标看就是,上城区养老助老机构的人均拥有量与黄浦区差不多,但地均密度只有黄浦区的一半。(上城区有约10万位60岁以上的老人和不到15个养老助老机构,黄浦区有约20万位老人和30多个养老助老机构。)
对一个致力于“抢人”的城市来说,要提高人才吸引力,除了给政策,包括基础设施服务在内的城市“细节”也不容忽视。毕竟,公交卡方便了,还得地铁线路多、地铁站多;信用看病、在线挂号覆盖率高了,也得附近就有医院。
许多城市想通过越来越多的传感器和越来越高级的算法,更好地管理城市、管理市民。更少的城市想到要通过大数据和算法更好地利用城市资源、打造城市空间、提升城市服务能力,让市民从中受益。
能抢到人,还得能留住人。杭州已经行动起来了。今年年初,浙江提出建设全省“未来社区”,构建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能源、物业和治理等九大场景,首批试点项目落在杭州。
令人期待。
注:
本文作者为团支书、小鹏,由城市数据团原创并首发。
各新一线城市2018年人口增量数据来源于各市数据公报和年鉴。
人口跨市流动数据来源于腾讯位置大数据。城市人口数据来源于脉策数据。
基础服务设施数据来源于高德地图POI,十五分钟步行可达范围的计算基于高德地图路径规划。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