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选择了“慢就业”,占比多少,为什么选择“慢就业”……9日,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发布的“2020年上海大学生就业情况(‘慢就业’篇)”为“慢就业”毕业生画了幅群体像。
九成“慢就业”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后就业
调查显示,34.0%的毕业生选择“慢就业”,其中90.4%选择继续深造后就业,9.6%选择暂缓就业(间隔一段时期再就业)。
图源: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下同)
从专业来看,理科、文科和经管等专业选择“慢就业”的比重相对较高,分别为37.9%、37.5%和36.6%;而艺术和工科等专业选择“慢就业”的比重分别为32.8%和27.1%,相对略低。调查者分析,这可能与学科与相关岗位所需专业技能的匹配程度有所关联,文、理、经管等相对偏重理论而非技能的学科的毕业生更易认为自己并未做好就业准备,需要进一步提升。
逾九成“慢就业”毕业生家庭表示支持
当问及选择“慢就业”的主要原因时,57.9%为“提升学历或追求更好的毕业院校”,30.1%为“提升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另外也有少数毕业生选择“进行实习从而直接转正或对求职有帮助”(4.0%)和“参与社会活动、旅行等,明确职业规划方向”(2.1%)。选择“认为目前就业形势不佳”和“心理上未作好就业准备”等消极动因的分别为3.1%和2.3%。
多数家庭对孩子选择“慢就业”的打算表示支持,68.1%的“慢就业”毕业生家庭表示很支持,25.0%较为支持,表示不支持的家庭仅占1.9%。
“慢就业”毕业生更关注自我价值实现
在未来求职将考虑的因素方面,“慢就业”毕业生首要考虑“薪酬和福利待遇”与“发展前景”两大因素,比重分别为81.1%和67.9%。调查也显示,“慢就业”毕业生对就业“软条件”表现出更大的关注度,更重视自我价值实现和文化氛围。47.3%的“慢就业”毕业生看重“与兴趣、性格相符”,比直接就业毕业生高9.4个百分点;67.9%的“慢就业”毕业生看重“发展前景”,比直接就业毕业生高3.4个百分点。而对于“企业(单位)性质与规模”和“工作地点便利性”等“硬条件”则不如直接就业毕业生敏感。
对政府机关和外资企业热情更高
“慢就业”毕业生最希望到政府机关或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占32.4%;其次分别为外资企业(28.1%)、国有企业(22.0%)和民营私营企业(14.2%)。与直接就业毕业生相比,“慢就业”毕业生对政府机关和外资企业的热情更高,分别比直接就业毕业生高6.8个和11.7个百分点。
女性毕业生“慢就业”比例较高
从学校类型来看,“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生选择“慢就业”的比重最高,为42.7%;一般大学和大专类院校分别为34.6%和25.5%。与2018年相比,“双一流”建设高校选择“慢就业”的比重增加8.9个百分点,而一般大学和大专类院校分别增加13.2个和14.0个百分点,增长势头值得关注,越来越多的一般大学和大专类院校毕业生通过继续深造等方式提升自身求职竞争力。
从性别来看,受访男性和女性毕业生选择“慢就业”的比重分别为32.3%和35.3%,分别比2018年增加9.8个和11.4个百分点。女性毕业生“慢就业”比例较高,增速也更快。
职业规划较为模糊但备战求职不松懈
“慢就业”毕业生对自身职业目标有清晰规划的比重为40.9%,比直接就业和创业的毕业生分别低3.1个和16.3个百分点。
37.9%的“慢就业”毕业生表示已为未来出路准备两年及以上,比直接就业毕业生高14.8个百分点。86.5%的“慢就业”毕业生具有工作或实习经历,90.0%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42.8%取得至少1项资格证书,在各项就业准备方面与选择立即就业的毕业生基本相当。可见多数“慢就业”毕业生并非被动消极地逃避就业,更多地是在经验和技能资格方面继续提升自我,做好就业准备。
新民晚报记者鲁哲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