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上海大学毕业生落户的政策在各大媒体传播,政策文件全称《2020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对高校毕业生的落户政策作出一定调整。
其中最引人注意就是就是根据新政策规定,本科毕业即可落户的院校由原来的北大清华2所增加到了现在的6所,分别是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这一下引起了不少学生和家长的注意,毕竟本科毕业就能落户上海这个事儿,吸引力是非常大的。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新增的4所院校全部都是上海当地的985重点院校,这就明摆着是开始抢人了。
我们常说北上广深,但是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北京和上海无论在就业环境、医疗设施还是教育条件上都是明显高于其它两个城市的。所以我们看到近几年不管是广州还是深圳,以及其它的新一线城市都在轮番上演着抢人大战,吸引告知分子落户,激烈程度甚至让有些城市上升到了不设防的局面,但是上海和北京却一直在有意控制人口的流入,究其原因还是北京和上海的竞争力太强,但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上海突然选择了降低落户条件,不得不让人有所警觉。
其实这次上海将落户政策整体放宽的本科毕业生,里边的原因是多重的,除了防止本地院校优秀人才外流外,更多是人口结构和竞争差异化的因素。
首先就是人口老龄化问题,这个不仅是上海,也是我们全国都在面临的问题,但是上海相比其它一线城市,形势明显要严峻的多。根据2019年上海公布的数据,全市户籍人口1471.16万人,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就有361.66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4.6%,而同样控制人口流入的北京常住人口是2153.6万人,但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仅246万人,占比11.4%,全国这一比例是12.6%,也就是说上海户籍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比北京户籍加上外来人口数量中的老年人口还要多,同时老年人口的占比已经是全国老年人口比例的两倍,这已经说明上海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急需新鲜的年轻人口来扭转人口结构。
其次就是出生率下降。之前网上有组数据很有意思,说上海在1990年1月1日出生的新生婴儿又2784人,到了2000年就只有1184人,2010年这个数字降到了380,到今年只有156人了,新生婴儿数量30年年间降低了90%以上,尽管从一天上来比较有失偏颇,但却印证了一个客观的事实,就是出生率确实是在逐年下降的。放在在校小学生上可能更直观一些,毕竟我们是义务教育,小学生的在校数量直接反映了未来新生人源的标准,2019年上海的在校小学生数量是82.6万人,同为一线城市的北京有94.2万人,广州是万人,深圳是106.9万人,也就是说上海是小学生数量最少的一线城市,如果放大的人口结构上,上海的人口结构问题名药突出的多。这种出生率的下降短时间内是不可能靠政策刺激解决的,原因大家也都清楚,所以只能靠吸引外来人口来弥补。
再有就是上海的城市周边环境决定的,毕竟近些年来随着产业往东南沿海转移,全国已经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和大湾区为主的科技循环带,竞争环境要激烈的多,尤其是杭州这两年的崛起,使得上海的大学毕业生严重外流,毕竟周边的就业环境相比上海也不错,但生活成本,落户压力相比却小很多,如果上海还坚持这之前的落户条件,以后的将丧失更多的优势。相比起来北京明显就好很多,首都的加持加上北方城市近些年的没落,使得北京具有先天和后天的双重优势,吸虹效应也更加明显,所以我们可以判定北京也绝不会跟随上海去放松人口落户的限制。
上海这个头部一线城市的放松,带来的边际效应肯定是非常明显的。首先就是上海当地的房价,毕竟这东西现在已经脱离的居住属性,全靠情绪左右,现在你放松了落户限制,也就意味着刚需人口的增加,哪怕是这么一点点的预期,也会被情绪放大到极限,所以房价肯定会面临一定的波动。
第二就是这几所985院校明年势必面临激烈的竞争。毕竟只要考进去就等于一只脚迈进了上海的户籍,肯定会有很多考生去争夺,所以明年的录取分数一定会非常高。
第三就是上海的趋势性转变,使得原本沉寂一段时间的抢人大战再起波澜。头部城市开始抢人,那新一线和二三线的压力肯定会增大,这是早动手的比晚动手的强,晚动手比没动手的又好很多,先抢人的还有肉吃,等到大家都开始抢的时候,恐怕一些人连汤都喝不着了,所以后面一些人口严重流出的城市一定会不惜血本的降低落户门槛,留住人才。
总的来说从上海抢人这个事儿我们已经能看出,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出生率的下降,城市收缩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这时候年轻人要想获取更好的就业机会,更大的发展前景,只能去往人口相对净流入的几个大城市去,就目前来看,即使人口平稳的城市在未来也不一定会具有优势,主要原因就是人口结构的变化,它决定着城市未来的竞争力和发展,更别提那些人口常年流出的四五线城市,所以如果你大学刚毕业,又想有番作为,一定要选择有潜力有竞争力优势的地方去工作,这将让你未来的发展空间有更大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