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历"本来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早就寿终正寝了。教育部官方根本没有“第一学历”这一说法。但在最近几年,这个说法却在用人和考研市场甚嚣尘上。
博士985,本科三本。
对不起!您不符合我们的用人标准。
本科四非,满怀期待去考研。初试被压分,复试被区别对待。
全日制本科还算好的呢。自考,函授,专升本更是被虐得体无完肤。
难道高考的一次失利就是终生的“原罪”么?造成这种以出身论英雄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求职人数过多,HR只能通过学历甄选人才!
由于大学的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迅猛增长。数百万的求职大军竞争上岗。企业甄选人才必须考虑时间成本。那么,学历就成了HR提高工作效率的遴选方法。虽然此法过于绝对,但也是无奈之举。在相同学历下,多人竞争同一位置。HR只能通过所谓的“第一学历”来继续筛选。一言以蔽之,这种“唯第一学历论”的招聘方式是由人才“内卷”造成的。尤其是在互联网、数字技术、医疗等领域,高学历求职者更是趋之若鹜。
数据来源:直聘研究院《2021应届生就业趋势报告》
第二,延迟就业,考研人数飙升
智联招聘《2019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指出,2019年8%的应届毕业生选择慢就业,同比上升1.01%。7.11%选择在国内继续上学同比上升2.13%。延迟就业现象加剧。
同时考研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21年更是达到377万。
历年考研人数和录取人数
选择多,就会出现严苛的甄选标准,市场规律向来如此。现阶段,考研是校方市场更准确地说是“名校市场”。因为选择过多所以才会出现“考研黑校”现象。遥想几十年前,很多专业录得没有考得多,初试过线就等于上岸。
转瞬即逝几十载由于考研队伍的异军突起,攻守易形了。
留学能够打碎“第一学历”的枷锁么?
留学对于本科出身不高的应届毕业生而言确实是一个好选择,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留学。特殊专业和保密性极高的专业毕业生不建议留学。保研或者有把握考公上岸的毕业生不建议留学。总而言之,在国内能够保证稳定就业就不建议留学。
留学能够彻底打破“第一学历”对于前途的影响么?有可能!
第一、一二线城市对于留学生的政策照顾。
一线城市和很多二线城市都为留学生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政策照顾。例如,北京在住房、购车、创业、子女入学、职称评定、科研等方面为留学生大开优惠之门。天津更是为留学生落户,创业提供了有力扶持。
第二、留学经历对于就业的“加持”。
根据《2021中国留学白皮书》近9成用人单位对海归人才持肯定态度。不同文化背景的生活经历弥补了一部分留学生本科出身差的劣势。数据也在说明留学大军的主力是非出身名校的普通大学学生。
《2021中国留学白皮书》经过统计得出本科及以上阶段的意向留学人群,普通高校占比最大,达到50%,985/211/双一流仅占35%。
数据来源:《2021中国留学白皮书》
第一学历这个带有歧视性的词语,可能会代表着某段不算成功的过去但不代表未来。撕掉标签的方法有很多种但多数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和有价值的付出。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逆袭往往会留给懂得努力的人。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