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小李,90后,出生于南方,高考后进入上海市一所双非工科院校(大概层次在上海top10,全国top100),专业为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初入职场,进入车灯行业领军企业
2013年,小李即将毕业。
其专业对口的工作中,汽车行业是相对高薪的行业,而上海又是中国汽车行业的中心,加之女朋友又在上海有了一份很好地工作,故决定留在上海找工作,重点领域是汽车行业。
至于具体做什么工作,还没毕业的他有点迷茫,也没不大清楚自己擅长做什么,或者说以后希望做什么,觉得面试官会有判断是否合适,反正有公司要,高薪即可。
最初,小李一心想进主机厂,然而投递上海大众(当时还没改名上汽大众)的简历石沉大海,上海通用(当时还没改名上汽通用)闯到了最后一轮面试还体检ok,可惜最后也不了了之了(既没有收到录用通知也没收到拒绝通知)。
后来得知录取的全是交大和同济的。那时,小李只恨没能进入985读书。
后来,他收到了一家500强的法企工厂管培生,去实习了一个月后觉得工厂的平台太低,不利于未来的发展,顿生去意。
巧合的是,一家国内龙头车灯企业正在找产品设计工程师,可能没有退路的绝境,让他拿出了破釜沉舟的决心,面试资料就做了18页,包括岗位匹配度、项目经验和入职计划等等,然后用封面和排版都整理得非常雅观。
把应聘资料交给面试官的时候,看到面试官惊喜的表情,小李顿时淡定从容了许多。面对还是交大、同济等对手,他这次毫不畏怯,展现了他求职面试过程最高光的时刻,最终打败了众多应聘者,成功加入。
之后,他就来到这家公司的技术中心上班,这个技术中心号称是中国No.1的车灯研发中心。所在的科室,主要负责上汽和广汽汽车的车灯设计工作,包括前照灯、组合后灯以及雾灯、照明灯等。
初来乍到的他,只能负责画图纸、做设变等简单工作。3个月后,转正了,开始负责一些雾灯和照明灯等所谓的小灯。有趣的是,当时上汽相对弱势,经常会出现上汽的工程师过来技术中心陪供应商工程师加班的情况。印象深刻的是,有次上汽的工程师陪他加班到了凌晨3点半。
半年之后,公司为更好地开拓广汽业务,让我开始负责广汽的后灯业务兼项目的沟通工作,主要是因为广汽工程师的普通话实在太广普了,而我懂粤语便于跟广汽工程师的交流。
经过了将近1年的时间,他终于把这个项目前期工作完成了。后来就到了告别的时候,第二部分详说。
这个阶段,重要的是,实现了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转变,也算是以后为汽车行业打拼初步奠定了基础。
回归家乡,加盟双500强合资公司
也就是他在上海工作的那个时候,上海的房价已经开始疯涨。
而他没有上海户口,工作年限又不够,更重要的是家里也没法提供多少支持,在上海立足几乎无望。同时,他家乡广东这边的房价也开始出现了疯涨的苗头。
此外,逢年过节的时候,他在上海举目无亲的漂泊感,让他无时无刻羡慕在广州、深圳工作的高中同学。因为他们随时可以回家团聚。女友虽然同在上海,但是一个在上海的西北,一个在上海的东南,相隔着偌大的上海,无异于异地恋。
那段时间,他白天思来想去,晚上辗转发侧。最后他跟女友商量,一起决定了尽早回广东。
2015年的春节后正式开始在广州找工作。面试又是他的高光时刻。经过2个多月的5轮面试,最终PK掉哈工大、华南理工等一众对手,进入了双500强合资的公司。平台不错,就是住的地方和公司太远了,单程45公里,这也为后面的离去埋下了伏笔。
所在部门,负责汽车空调国产化开发工作。而他负责是丰田系的车型,主要是凯美瑞、汉兰达、雷凌等。
他在这家公司偏日系风格,而日系车和欧美、国产车的开发体系很不一样,基本都要从零开始。
但是,在这家公司工作了近4年的时间,是他成长最快的时候。从最开始什么都不懂,到后面主导开发凯美瑞、汉兰达等车型汽车空调,从学习开发体系到完善甚至制订开发体系,他都经历过。而日系谨慎细心的做事风格,也在他的身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跨越平台,从供应商到主机厂转变
在那家公司工作了几年后,由于经常跟丰田这个主机厂打交道,深刻感受到供应商和主机厂的区别,内心深处到主机厂工作的渴望愈发强烈。
于是,工作3年后,他就在寻觅机会。由于广汽乘用车、广汽丰田、广汽本田都是统一集团内部的,不允许在职期间互相跳槽,只能去东风日产和造车新势力中寻找机会。
东风日产心理测试莫名其妙就被刷了,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这也让他郁闷了很久。后来终于拿到了2家造车新势力的左边offer右边。令他觉得意外的是,两家公司给出的薪酬待遇完全一致,就好像商量好了似的。权衡利弊后,去了其中的一家。
于是,他终于实现了从供应商平台到主机厂平台的转变。入职之后,由于不错的专业功底,本来6个月的转正要求,不到3个月就转正了,实现了部门最快的转正记录。
原本以为在主机厂,作为甲方工作可以轻松很多,就像当初接触到的丰田一样。然而,没想到的是掉进了一个巨大的坑。
由于造车新势力没有稳定的供应链,也没有足够的销量,更因为对成本的控制过于严苛,导致供应商不大配合,特别是强势的供应商一副爱要不要的嘴脸。这样就出现了,造车新势力表面上是甲方,实质上是乙方,供应商表面上是乙方,实质上是甲方的奇怪现象。作为主机厂的工程师,对于项目的推进,十分艰难。
此外,造车新势力一方面由于品牌尚未立足,对质量要求甚高,另一方面由于资金的压力,对成本控制非常苛刻。导致工程师的压力非常大,可以说996完全是奢望。
特别在2019年下半年市场环境不好,就开始了裁员计划。这样的情况下,留下来的工程师的负荷就更大了。由于离职人特别多,也没有什么交接。留下的人基本上每天都在救火,擦屁股。
小李躲过了裁员,但是高强度工作压力让他苦不堪言。早上汇报工作计划,晚上汇报工作进展,一天到晚都是工作,都是电话。出差做最便宜的航班,去到目的地早已凌晨,第二天一早还得去干活,然后又是深夜的班机飞回来,接着还得汇报出差成果......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生活,没有假期。印象深刻的是,2019年一年,只休了1天,那就是小李家进宅,不得不休假。其他的亲戚朋友的喜宴、聚会一次都没有去。一天到晚都是工作、工作、工作......
小李出现了很多白头发,精神涣散,每天都在救火,研发工程师做着质量工程师双重的活,技术也没什么长进。整个部门甚至整个中心都是这样的状态,他找领导反映过希望可以调整负荷,但是领导说自上向下压力都很大,他也没有办法。
小李知道这样可以肯定会出问题的,于是他拿到年终奖赶紧提了离职,在他提离职的那个时候,同部门还有另外2个人也同时提了离职申请,说明大家真的是压得喘不过气了。
提升视野,从工程师转型项目经理
小李从那家造车新势力离职后,并没有马上找工作,而是给自己放松一段时间,之前真的太累了,连家人都劝他早点走。
此外,他也开始并思考未来的路,以及如何进行学习充电。
他觉得虽然是高级工程师,但自身的能力以及个人特质走技术路线会比较受限,同时不甘心一辈子做工程师,他想转型。
此时,他已经30岁了。想转型的话要趁早。
于是,他考了PMP和托业。这两个证书也让他大半年后,成功入职另外一家规模较大、制度相对完善的汽车公司担任项目经理。
这家公司工作分工相对明确,下班时间基本可以保证。工作虽然也很忙,至少还能生活。项目经理相对工程师,视野要求更高,可以促进自身成长,长期来看也适合未来走管理路线。
后记
以上就是一名双非本科毕业生,作为汽车工程师的近8年的职场心路历程。其中的人间冷暖、心酸苦楚,可能只有当事人才清楚。但是您可以从他的进阶之路中,找到借鉴的地方,尽量少走一些弯路,希望对您有用。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