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留沪就业明显增加

华东师范大学,位于上海,教育部主管,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是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国家“985工程”高校。学校成立于1951年,现有闵行、中山北路等校区,学科情况如下:近期,学校发布2021届毕业生就业

华东师范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留沪就业明显增加

  

华东师范大学,位于上海,教育部主管,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是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国家“985工程”高校。学校成立于1951年,现有闵行、中山北路等校区,学科情况如下:

  

近期,学校发布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2021届毕业生中,选调生就业126人,较2019年46人、2020届88人,继续实现快速增长。有2172人进入教育-学历类行业,412人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深造方面,境内升学的毕业生有1120人进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深造,287人被C9高校录取;境外留学的毕业生有139人进入2022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50强高校,占境外留学毕业生总数的38.83%。

  

详情如下:

  

2021届毕业生共计8846人。

  

其中全日制毕业生7387人,占比83.51%;非全日制毕业生1459人,占比16.49%。

  

非全日制毕业生共1459人。其中,硕士1456人,博士3人。

  

全日制毕业生,男女比例1:1.98。上海生源占13.82%

  

本科3424人,占46.35%。男女比例1:2.2。上海生源19.48%,江苏、浙江各7%。硕士3262人,占44.16%,博士701人,占9.49%。

  

2021届毕业生总体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6.76%。

  

非全日制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9.04%。

  

去向主要为协议与合同就业,共1437人,占非全毕业生总人数的98.49%。

  

行业分布方面,非全日制毕业生主要分布在教育-学历类(58.39%)、信息技术(7.31%)、公共管理(4.80%)、金融(4.80%)等行业。全日制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6.30%,

  

以下均为全日制毕业生去向数据。

  

一、2021届就业

  

1、就业情况

  

①全日制毕业生分类型去向如下:

  

  

本硕博对比:本科生灵活就业远高于研究生。

  

硕博灵活就业人数,远低于本科毕业生,说明研究生落户上海比较有优势。

  

②本科生就业情况

  

其中,公费师范生403人,100%定向就业。

  

非公费师范生3021人。就业情况如下:

  

  

与上届相比:

  

国内升学人数增加,境外留学明显减少。总深造人数略减,深造率下降。(分学院深造明细见附录)灵活就业率下降,就业率略增。

  

2、未就业

  

共有273名同学未就业,约占毕业生总数的3.70%。

  

  

二、深造情况

  

1、国内升学

  

境内升学共1224人,其中1120人进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其中华东师范大学718人),60人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所占比例较去年均略有升高,另有17人进入中国科学院。

  

  

其中共有287位毕业生进入C9高校,占升学毕业生的23.45%,其中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四所高校录取20人以上。

  

  

2、境外留学

  

358人选择境外留学,留学人数较多的国家(地区)分别是英国(122人,34.08%)、美国(78人,21.79%)、中国香港(50人,13.97%)。

  

  

注:

  

去美国78人,较上届124人大幅减少。

  

去英国122人,较上届188人明显减少。去香港大增,新加坡略减。

  

其中,境外留学的毕业生有139人进入2022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50强高校,占比38.83%,其中本科130人,硕士9人;有269人进入排名200强高校,占比75.14%。

  

  

3、本科生保研、考研

  

根据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关于做好推荐2021届优秀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保研名额703人。

  

保研率23.27%。

  

考研率11.12%。

  

  

其中保研上海交大约53人,考研上海交大6人。

  

保研复旦大学72人,考研复旦20人。

  

保研北京大学25人,考研北大4人。

  

保研南京大学20人,考研7人。

  

保研本校未知。

  

三、工作情况

  

1、就业地点

  

主要去向仍集中于东部地区,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区域。

  

上海有2961人,占就业人数的58.54%。

  

毕业生就业数量在100人以上的省份还有:浙江(355人,7.02%)、广东(274人,5.42%)、江苏(245人,4.84%)、北京(111人,2.19%)、山东(105人,2.08%)、福建(102人,2.02%)。

  

  

主要就业城市:

  

  

2021年非上海生源在上海就业人数为2384人,同比增加248人,增幅11.61%。其中,本科毕业生在上海就业人数为645人,同比增加221人,增幅52.12%。

  

注:

  

留上海就业2961名同学,较上届2613人、2019届2797人明显增加。

  

其中本科生留沪就业945人,较上届680人增加。硕士留沪1759人,上届1730人。博士留沪257人,上届203人。

  

去北京111人,较上届95人略增。

  

去广东274人,较上届285人略减。

  

去浙江355人,较上届385人略减。

  

去江苏245人,较上届231人略减。

  

2、就业行业

  

主要在教育、信息技术、公共管理等十余个行业内。就毕业生总体而言,从事教育-学历类行业所占比重最大,达42.94%,其次为信息技术行业,占比为16.67%。

  

  

①本科毕业生(非公费师范生)就业行业分布较为均衡,教育-学历类(23.95%)、信息技术(20.91%)、教育-培训类(9.30%)、商务服务(7.24%)、公共管理(6.50%)、金融(6.34%)等各占一定比例。

  

  

②硕士毕业生从事教育-学历类行业的占比最高,为36.62%,其中进入中学工作人数共计759人,其次为信息技术(19.47%)、公共管理(9.08%)、金融(8.87%)等。相较本科生而言,硕士研究生在教育-学历类行业就业的比例明显较高。

  

  

③博士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相较于本科和硕士而言更加集中,教育-学历类行业占比达73.50%,其中423人进入高等院校工作,科学研究占6.00%,体现出了博士就业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特点。

  

  

3、重点单位

  

共有2172名进入教育-学历类行业,占比42.94%。

  

从学历上看,本科、硕士主要在中学就业,博士则集中在高校就业。

  

从地域分布看,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上海、浙江、广东,人数分别为850人、193人、185人,分别占本行业总人数的39.13%、8.89%、8.52%。

  

  

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工作的2021届毕业生有563人,其中博士423人,硕士118人。在这些毕业生中,有248人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就业,博士有174人,占博士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就业人数的41.13%。

  

  

选调生就业人数为126人,比去年人数增长38人,分布在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本科32人,硕士91人,博士3人。

  

  

进入企业就职的共有2371人,同比增加276人,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的有412人,占企业就职总人数的17.38%。其中,就业人数超过10人的企业有华为、腾讯、阿里巴巴、中国工商银行、上海汽车、国家电网等16家企业。

  

  

843人进入信息技术行业,其中就业人数超过5人的企业有字节跳动、美团等26家企业,共379人。

  

  

4、求职情况

  

来学校开展招聘的用人单位数量前五的省市分别是上海(2131家,42.98%)、浙江(374家,7.54%)、广东(359家,7.24%)、北京(339家,6.84%)、江苏(274家,5.53%)。

  

  

用人单位以教育-学历行业占比最高,为26.68%,

  

其次为信息技术和金融行业,分别占比14.50%、9.84%。

  

  

毕业生平均投递23.34份简历,与去年相比减少0.87份。

  

从学历来看,简历投递平均份数最多的是硕士(29.85份),其次是博(12.71份),博士比去年投递简历份数均有增加,最后是本科(11.77份),与去年相比有所下降。

  

毕业生平均每人获得8.51次面试机会,与去年相比略有上升。从学历来看,获得面试机会平均次数最多的是硕士(10.27次),其次是本科(5.49次),最后是博士(5.13次)。

  

毕业生平均每人获得2.92份录用通知。从学历来看,硕士获得录用通知数量最多(3.29份),其次是博士(2.39份),最后是本科(2.25份)。

  

  

问卷显示,近九成的毕业生都认为“教育及专业背景”是对择业成功影响的主要因素,但只有一成左右的毕业生认为“社团活动经历”、“勤工俭学、志愿者服务”是择业成功的影响因素。

  

不同学历间有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一是“实习实践经历”,约70%的本科和硕士认为该项是择业成功的影响因素,而博士仅有15.38%对此项认可;二是“参与科研课题”、“公开发表论文”,约74%的博士认为这两项是择业成功的影响因素,而少部分本科和硕士认为这两项是择业成功的影响因素。

  

  

毕业生最终签订就业协议的信息主要来源于政府/社会招聘网站/求职类App/社交平台等,占比27.43%。

  

  

  

附录:本科(非公费师范生)分院系深造统计

  

举报/反馈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载自互联网,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请读者仅作参考。

相关推荐

推荐内容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源于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转载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权属异议及违法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稿,站务联系QQ:29380611。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