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校毕业生首破千万,代表委员热议如何稳住就业“基本盘”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要加强就业创业政策支持和不断线服务。此前教育部曾表示,2022年毕业生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这也意味着就业问题面临的压力更加严峻。不论是加大力度促进生源地就业,还是从教育结构上

今年高校毕业生首破千万,代表委员热议如何稳住就业“基本盘”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要加强就业创业政策支持和不断线服务。此前教育部曾表示,2022年毕业生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这也意味着就业问题面临的压力更加严峻。

  

不论是加大力度促进生源地就业,还是从教育结构上更充分对接市场需求,抑或是充分关注到应届生中的就业弱势……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提前关注到了这一趋势,并带来了相关提案和建议。

  

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增量均将创新高

  

教育部在2020年底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15年的40.0%提升至2019年的51.6%,在学总人数达到4002万,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去年11月中旬,教育部、人社部部署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时提出,着力稳住政策性岗位和市场性岗位的“基本盘”。

  

2021年12月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今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民进中央拟向全国政协提交“关于促进‘十四五’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提案,其中指出,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面临多重压力:一是近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上升;二是因国外疫情蔓延等因素导致毕业生出国意愿降低;三是近期部分行业大规模裁员,大批离职员工集中涌向就业市场,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

  

对此,民进中央提出建议,尽快出台《反歧视就业法》制止就业歧视,对学历歧视和院校歧视等就业歧视进行定性,并明确就业歧视的左边法律右边责任,营造有利于公平就业的宏观政策左边法律右边环境,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监测引导和服务。此外,民进中央还提出增加就业岗位供给、对接市场需求调整高等教育结构等建议。

  

稳定就业局势需对准市场需求

  

去年11月,教育部印发了就业工作年度文件,提出了七个方面24条具体举措,如高校“组团”开拓就业岗位、挖掘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中的就业机会,引导毕业生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多个领域灵活就业等。

  

2021年年终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介绍,“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启动,“我们的主要工作目标就是要全力确保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局势的稳定”。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工商学院董事长、院长牛三平认为,针对目前存在的“慢就业”“缓就业”现象,高校要充分发挥教育引导作用,鼓励大学生生源地就业。建议由人社部门制定出台大学毕业生到生源地就业的指导性意见,指导地方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台大学毕业生生源地就业配套政策,在落户办理、社保补贴、购房补助、廉租公寓、贷款贴息、入职(岗)免笔试、学费补偿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充分发挥国家政策的引导作用。

  

民进中央建议,对接市场需求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根据就业市场人才需求动态调整高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确保高校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紧密连接,提高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匹配度。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认为,综合分析大学生就业取向和国家需要以及岗位供给情况,有必要从强调就业难的被动思路,转变为全面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新局面上来。倪闽景建议,开展高校学科和专业的现代化改造,解决供需结构性矛盾。高质量就业绝对不是初次就业的高薪水,而是大学生岗位适切、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满足和国家战略得到保障。

  

委员呼吁重点关注地方一般院校低收入家庭毕业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博士生导师吴碧霞将视线聚焦在了地方一般院校低收入家庭毕业生身上。

  

2021年,共青团中央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开展大样本调研,发现地方一般院校低收入家庭毕业生就业面临特殊困难,以共青团中央调研过程中实地走访的云南民族大学、贵州理工大学等学校为例,毕业当年未实现就业的学生中,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占比高达20%至25%。

  

这部分群体就业困难主要表现为:受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就业焦虑更重、紧迫感更强;在就业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普遍难以获得社会资源支持,又面临多重“内卷”,是就业核心困难群体;社会化能力不足问题相对更为突出。

  

吴碧霞在提案中建议,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度,简化操作流程,通过税费减免、经费补贴、表彰先进、加强宣传等机制,激励带动更多企业优先录用、按比例招录、提供实习或定向培养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发挥好公共政策的杠杆作用。

  

来自共青团中央的调研显示,65.2%的毕业生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是认知社会的主要渠道,84.1%的毕业生认为实习对自己找工作有帮助,同时有69.5%的毕业生认为社会化能力不足是当前找不到工作的主要原因。

  

对此,吴碧霞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体系化研究,推动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融合。将就业实习作为高校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企业接纳大学生就业实习的有效激励和约束机制。从低收入家庭学生入学起即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精准帮扶,用好“第二课堂成绩单”,引导他们尽早重视、有序参与实习实践活动。

  

新京报记者马瑾倩

  

编辑刘梦婕校对李立军

  

举报/反馈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载自互联网,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请读者仅作参考。

相关推荐

推荐内容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源于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转载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权属异议及违法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稿,站务联系QQ:29380611。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