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这事,深圳焦虑,北京上海着急!高层更是罕见警示

编辑:程灵素全国范围内的人才抢夺战可谓如火如荼,在经历了2018年的巅峰之战后,进入2019年亦未有缓解之势。所谓的“抢人才大战”,是指2017年以来,我国国内很多地市以政府的名义颁布了大量吸引人才的相关政策。比如,北京出台《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

为这事,深圳焦虑,北京上海着急!高层更是罕见警示

  

  

编辑:程灵素

  

全国范围内的人才抢夺战可谓如火如荼,在经历了2018年的巅峰之战后,进入2019年亦未有缓解之势。

  

所谓的“抢人才大战”,是指2017年以来,我国国内很多地市以政府的名义颁布了大量吸引人才的相关政策。比如,北京出台《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上海提出要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广州出台《广州市促进总部经济发展暂行办法》;深圳财政注资1000亿元设立人才安居集团,专责筹建人才住房……

  

“战火”不止波及北上广深,很多新一线城市、二线乃至三线城市也都提出了各种优惠条件,如武汉、郑州、沈阳,等等。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待遇和条件五花八门,招数和口号层出不穷。但实际上,这些条件无非集中在户口或居住证、住房、工资收入、社会保障等方面。基本规律是,北上广深以户籍政策和购房住房补贴为诱饵,其他城市和地区则以收入、安居为条件,从而导致“人才争夺战”不断升级、加码。

  

而这里的人才既包括高校的专家教授,也包括职场白领,以及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高、中、初级人才的搭配和梯队建设成为各城市建立人才体系的目标。

  

在这种对高端人才的争夺“等不起、坐不住,更慢不得”,如此态势下,6月11日,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意在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意见》特别提到了这么一条:优化整合人才计划,避免相同层次的人才计划对同一人员的重复支持,防止“帽子”满天飞。支持中西部地区稳定人才队伍,发达地区不得片面通过高薪酬高待遇竞价抢挖人才,特别是从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挖人才。

  

《意见》的背后是持续已久的残酷现实——人才失衡。

  

  

01“挖人禁令”背后的高校抢人大战

  

据科技日报报道,“在高校人才抢夺中,东部高校尤其是一线城市高校与西部高校相比,在区位优势、经济实力、原有办学基础,三者叠加在一起后,优势显而易见。”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说。

  

“东部各高校,请对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手下留情’!”2017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曾在记者会上表态:“你挖人家的人才,实际上是在挖人家的命根”。

  

在人才外流情况严重的兰州大学,甚至流传一句戏言:这些年兰大外流的老师,都能在外地再建一座兰大。

  

时代周报曾报道称,兰大校长王乘在一次访谈中提到,兰大人才流失最严重的时候,国内不少院校派专人驻守在学校周边的宾馆,许以优厚待遇“挖人”。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13年至2018年5年间,兰州大学科学院院士离开了4位,工程院院士1位,长江学者2位,其他教授更是不计其数。这些人才都被上海、浙江、北京等地的重点高校挖走。

  

在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中,一位校长吐槽称,“对于我来说,特别害怕听到某某某又被评上了长江学者、某某又被评上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这类消息。因为他们一旦有了什么头衔,就会被人盯上,不少学校开出的优惠条件就来了,年薪100万元+1套房子+20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有的甚至更高。”

  

而这些流失的高级别人才,大都去了东部沿海地区。比如兰大流失的6位院士,全部流向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等沿海地区顶级高校。

  

不过,最近两年,武汉、西安也赤裸裸的喊出了“百万人才留武汉”等口号,中西部城市主动发力,想要挽回人才失衡的局面。

  

  

02二线城市猛攻下,北京也焦虑了

  

有人会想,北京作为祖国的首都,全国最优秀的人才都云集于此,大可不必下如此血本同二线城市“抢人”吧。事实并非如此,2018年3月21日,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发布了《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提出要建立优秀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对符合条件的来京工作人员可快速办理引进手续。

  

在严格控制人口成为北京近几年的主旋律的背景下,北京“抢人”背后的深意,耐人寻味。

  

事实上,由于生活成本等因素的考量,某种程度上“逃离北上广”成为最近两年的一种趋势。官方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4省常住人口均出现负增长。

  

与此同时,于北京之外,二线城市正在飞速发展着。数据显示,继天津、重庆、苏州后,2014年-2018年,杭州、成都、武汉、南京、青岛、长沙、无锡七个城市经济总量也相继进入“万亿俱乐部”,且经济增速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除了快速增长的GDP外,二线城市的综合实力同样也在不断攀升。这让许多人甘愿从“北漂”转变为投奔二线城市。

  

  

麦可思研究院最新发布了《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8年,本科毕业生在北上广深的就业比例降到了21%,比2014年下降了4个百分点。而与此同时,在“新一线城市”的就业比例从2014年的22%提升到了2018年的26%。

  

另外,选择在北上广深就业的毕业生中,三年内离开的比例明显上升,从2011届的18%上升到了2015届的24%。

  

来自猎聘的数据显示,抢人大战前后人才净流入率最高的城市中,杭州一直稳居第一,长沙、西安、成都紧随其后。增长最快的是郑州,流入率增长了11个百分点,其次是宁波、长沙、合肥、东莞,都增长了7个百分点。

  

而北京和上海,是仅有的两个人才流入率下降的城市。

  

  

“内忧外患”的双重围剿,北京似乎也感受到了压力。于是,北京加入到这轮“抢人大战”中,自然也是情理之中。

  

  

03料想不到的城市深圳,依然焦虑

  

以深圳一线城市的地位,也需要考虑延揽人才的事情?简单地说,以前不需要,现在需要。

  

过去40年,深圳靠着全国各地南下的人才,从一个小渔村一跃成为中国最顶级的四大一线城市。但是,深圳本身的造血功能至今依然很低下,高等教育资源仍远不如大部分二线城市。迄今深圳在校大学生还不到10万人。

  

此前,为深圳提供新鲜血液的最主要“血源”,一是武汉,二是长沙,都来自中南腹地。若不是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一系列两湖地区的重点大学,源源不断地提供着优秀的人才供应,深圳的成就,尤其是它最引以为傲的的科技创新产业,必然要逊色许多。

  

然而,现在武汉还有长沙都开始想方设法留住大学生,留住人才,为己所用。“百万人才留武汉”就等于给深圳“断奶”。

  

因此,2018年1月,深圳出台《深圳市关于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若干措施》强调,符合条件的来深创业的外籍华人可直接申请5年有效的居留许可。获得世界知名大学学士学位及以上的应届外籍毕业生,可直接申请外籍人才来华工作许可。

  

4、“人才争夺战”可能引发三大隐患

  

若任由“人才争夺战”加剧、升级,可能会导致以下几方面的隐患:

  

一、可能会拉大地区差距

  

一些地区吸引人才的方式并没有制度化,更没有到立法的层面,导致这些优惠条件的可持续性大打折扣。目前我国一些地区的做法是“拿来主义”指导下的急功近利做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反而会破坏市场秩序和规律,引发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尤其是在没有完善的左边法律右边法规的情况下。

  

各地抢人大战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比如,郑州,落户零门槛,学位有补贴;武汉,“五年留下百万大学生”;成都,先落户后就业”;西安,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落户;南京,住房补贴以及有条件不限购......

  

二、可能会导致待遇差距出现

  

“人才争夺战”的爆发、升级可能会导致待遇差距出现。当前,我国很多城市提出的吸引人才的条件,都与收入、住房等福利待遇有关。一些地区开出的条件,不仅高于人才原地或原单位的水平,同时也是本地人所望尘莫及的。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本地人的一个打击,会引发不公平感。对于人才本人而言,可能会产生“马太效应”。对于“非人才”而言,则容易引发委屈、不平衡、抱怨、不服气、嫉妒等情绪。

  

实际上,很多人是被“非人才”了。当我国各地区如火如荼地进行抢人才大战时,很多本地区、本单位的人才都觉得怀才不遇。这种现象并不少见,值得各级管理者深思。

  

比如,在高校用钱挖人的背景下,如今已经形成了一批“职业跳槽教授”。

  

新华每日电讯报道称,“高校教师跳槽,这事儿有点像某些人离婚,越离越不珍惜,越来越没感情。”西部一所高校的一位博士生导师,无奈地如此比喻身边一些大学教师的频繁跳槽。

  

这些“职业跳槽教授”可以分为“蜻蜓点水”型和“狡兔三窟”型。

  

蜻蜓点水:一个聘期换一个单位,每所学校待三五年。“聘期一结束,立马大抬身价,如果学校不给钱,就跳走了。你要说他违法违规,从左边法律右边上他没问题。可你要说他没造成伤害,怎么可能呢?”湖南一所地方院校的人事处处长坦言,“蜻蜓点水”型的教授最让人头疼。此类教授往往资历较深、学术水平不错,有广泛的社会关系,会趁着五年聘期期满、商量续约时开出天价条件,不满足就跳槽。

  

狡兔三窟:兼职东家一大堆,科研成果没几件。一所高校的青年学者王晓(化名)成功申请到一个国家社科项目,并成为项目主持人。靠着国家社科项目主持人的身份,他先后到好几所普通院校任教。“先到一个地方,拿了安家费,弄到了房子,然后又到另一所学校再来一次。”

  

三、可能导致人才的解读片面化

  

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人在工作中的诉求也是多方面的:不仅有物质,还有精神;不仅要报酬,还要友情;不仅要考虑个人,还要考虑家庭。目前各地提供的优惠政策和条件,基本集中在吃喝住行方面,但人生还有很多其他因素要考虑。所谓的人才“生态环境”,恰恰是政府可以有作为也应该有作为的领域。

  

总而言之,“人才争夺战”的胜利不是仅仅依靠抢人才就可以的,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人才。“人才争夺战”拼的不是抢人的能力,而是产生人才的机制,是造就人才的制度,选人才、用人才、育人才、留人才都需要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仅仅靠特殊待遇和政策抢人才,不仅不能建立长效机制,短期效应也未见得实现。解决人才短缺问题,最重要的是树立战略意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是百年大计,必须从长计议。

  

参考资料:

  

《官方警示!中国人才失衡加速!》米筐

  

《警惕“人才争夺战”可能引发的三大隐患》人民论坛网

  

《中央发文:不得从中西部东北地区片面高薪挖人才!盘点近年高校人才争夺战》深蓝财经

  

《北京与二线城市的人才争夺战》潇湘经略

  

《清北本科落户:2018人才争夺的巅峰之战》学术志

  

举报/反馈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载自互联网,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请读者仅作参考。

相关推荐

推荐内容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源于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转载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权属异议及违法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稿,站务联系QQ:29380611。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