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非户籍人口最大的痛点,就是孩子读书的问题,政策之下,有家长以一己之力尝试填平沟壑。32岁的沪漂吴迪,为了给孩子积分入学,中专毕业的他和妻子用6年时间自学大专、本科,燃烧自己为孩子的未来创造一种可能性。
32岁那年,我去上海电视大学报考大专文凭。毕业十多年后,我重新成为一名学生。做这个决定,源于给5岁儿子开的一次家长会。幼儿园老师提醒我们:外地小孩想要在上海读高中和大学,其父母要持有引进人才类《上海居住证》,父母一方需是本科以上学历,满足这个条件的孩子可享受同上海本市常住学生同样的待遇。我坐在后排,紧张地搓手,努力倾听、理解这些辞令的含义。我和妻子是安徽人,来上海工作不到一年。我是中专毕业,妻子则是初中毕业,离学历要求还差一截。如果儿子以后想在上海顺利参加中、高考,我们夫妻一方要在他八年级之前拿到本科学历。这是我们将儿子接到大城市读书的第二年。2003年之前,我在家乡一家国企做技术员。那几年,国企效益不好,我的月工资只有2、300元。儿子该断奶了,我却连奶粉钱都拿不出,从前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现在总不能让老婆孩子跟我过这种日子。2003年,我向领导提出停薪留职,去江浙一带寻找机会,最终选择了一家电器公司,从最基层的装配工人做起。不甘心一直靠力气吃饭,工作之余,我自学技术,一步步做到仓库管理员。一年后,妻子也来了温州,父母不在身边,老人宠爱孙子,儿子变得调皮、挑食,身体瘦弱,还常常生病。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我父母是煤矿工人,不识字,无法教他功课,镇上学校教学条件一般。希望能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我们把他接到温州上幼儿园。那时,我在公司仓库做主管,妻子在车间做接线员,周末需要加班,只能将儿子带到仓库的办公室。手上有工作,不能时刻陪伴他,心里总担心他磕着碰着。一边工作一边带娃非常辛苦,我和妻子动摇过,最终还是坚持住了。2006年,公司从温州迁到上海松江区,我们一家三口来到上海,在大岗镇的一个筒子间安顿下来后,给儿子寻了附近一家公立幼儿园。学校下午四点钟放学,我和妻子五点钟才下班,只好每月给邻居老人一百多元报酬,让她帮我们接送孩子。老人搬走后,实在没办法,我们试着去拜托园长,是否可以让儿子托班,园长很和善,答应了。这一下引出幼儿园里四五十个想要给孩子托班的家长,他们多是苦于无法准时接送孩子的外地人。直到这次家长会,我才意识到之前的辛苦不算什么,像我们这样学历背景一般的父母,想要让孩子能在这接受更好的教育,是否能跨越这座城市的种种关卡,才是留下来的先决条件。我决定参加成人自考,先考大专。在温州工作时,有感于大城市竞争的激烈,我想过要继续提升学历。这次,儿子上学给了我更紧迫的驱动力。
这年9月1号,我开学了。当时我在公司的采购部工作,要兼顾工作与读书,时间是最大的难题。学校每天下午六点钟开始上课,公司离校区有十几公里,我提前将工作安排好,坐公交,等车、停站都可能耽搁时间,一下班,我骑自行车拼命往学校赶。骑自行车也得用上半个多小时。我和妻子花2000多元钱,添置了家里第一台电动自行车。我很享受坐在教室、重拾书本的感觉。第一天上课,一进校门,远远看到白色教学楼上几个砖红色的大字:“上海电视大学”。我的班级在中间那栋教学楼,我张望四周,想看看是否有熟识的人。班里人头攒动,像十几岁每次开学一样,我压抑不住内心的兴奋。从小我就喜欢念书,学习刻苦,中考分数超出镇上二中的录取线3分,原本有希望继续读高中,但我们那时候,初中毕业的最优选择是就业,中专毕业工作包分配,直接可以工作赚钱。中考志愿由学校老师填写,分数靠前的同学,老师自动在志愿一栏填上“中专”,成绩处于中游的填“高中”。初中时没我成绩好的同学读了大学,未来发展也更好。这一直是我心中的遗憾。我很珍惜重新读书的机会,很少缺课,上课时总坐在前排,各科笔记记得工工整整,被班主任任命为班长,还拿过奖学金,每学期1000多元。暑往寒来,读电大期间,每年冬天夜晚最为难熬。时间紧张,晚饭我多在电大旁边的便利店解决。上课来不及了,打包拿进教室,上完第一节课吃冷掉的饭;放学回家,我在工作服外面套了棉袄,戴着护膝……全副武装,寒风从衣服的缝隙中透进来,吹得膝盖生疼。冬天气温低,电瓶车耗电快,学校里没有能充电的地方,有时晚上推车回家时,电力耗尽,我只能推着车步行十几公里回家。工作、上学压力大,但我和妻子很少用家长的辛苦去鞭策儿子,他还小,我们不想他因为这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我和妻子也有分工,我工作日晚上要上学,就由她来辅导儿子功课。她周末有时需要加班,就由我照顾儿子。日子过得紧张,但我们见缝插针地给儿子制造各种学习条件。当时,松江的少年宫开设各种兴趣班,一学期几百元,尚在经济可承受范围之内。我们根据他的兴趣,给他报了书法、象棋的兴趣班。少年宫附近有个图书馆,交100块押金可以免费借阅图书,我办了两张借书卡,一张自己用,一张给儿子用。几乎每个周末,我们父子俩结伴去图书馆。起初,儿子喜欢借漫画,渐渐长大后,开始借阅一些文学类书籍,我们俩都喜欢看路遥《人生》和《平凡的世界》。
作者图|去图书馆
儿子幼儿园毕业了,可我还有半年才能拿到大专毕业证。因为公司每年在上海的投资规模很大,政府会给予一些政策支持:给几个企业职工子女在城区小学上学的名额。是个好消息,不过公司职员有数千人,我是基层员工。同事犹豫道:“写了也是白写。自上到下,董事、总经理、各部门领导……怎么会轮得到我们?”机会来的时候,没有谁有自信天降这样的好运。我和妻子商量:如果去填申请资料,还有几千分之一的机会;如果不去,我们一丝的可能性都没有。最终,我们决定去申报。我知道的同事中,只有我和部门分管经理刘经理去填写了申报资料。结果那一年,我和刘经理的孩子竟都得到一个在城区小学入学的机会。负责这方面工作的同事告诉我,公司的基层员工大都认为这样的好事不会落在自己头上,只有我俩去填了表。儿子进入上海一所新建的公办学校上小学,这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可以直升初中。小升初的压力也没那么大了。或许是乐观和大胆,让我收获了这样的好运。送儿子去上学那天,我心里很是安慰。儿子顺利上了小学,他一年级时,我母亲从家乡过来,帮我们带孩子。妻子的负担稍微减轻了些,我劝她去考个大专。双管齐下,“如果我没考上或政策有什么变化,咱们之间起码得有一个人达到文凭,带孩子继续上学。再说,对以后升职、涨工资也有利。”妻子觉得有道理。2011年,她去电大报了名,她开学那天,我载她去学校熟悉环境,还拜访了我曾经的班主任。妻子身材瘦小,晚上独自回来,她性格隐忍,一次下大雨,她骑电动车往学校赶,路过老城区一处小区时,没有路灯,右方突然开出一辆汽车,惊吓中她几乎摔倒在地,好在最终双腿撑地,保持了车子的平衡,她定定神,第一反应是往学校赶。怕我担心,回家后也没提起。几年后,她同别人闲聊中提起这段往事,我才知道,两人都心有余悸。拿到大专学历后,我准备继续往上考本科学历。班主任劝我留在电大继续上学,但电大需要保证出勤率,工作和家庭太难平衡,我谢绝了,我在南昌大学报了名。
这之后不用总出勤,我基础不好,额外报了一个辅导班。当时,我和妻子念大专、本科,加上我报辅导班的学费,每学期总共一万五千元左右,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月工资仅3、4000元,一家三口都要上学,开学交学费时,家中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妻子去向老师求情,希望能延后时间补上。电大的老师们对此习以为常,电大里多是孩子家长,学情况都差不多,开学时交不上学费,可推迟几个月再交。我准备自考本科学历时,隐隐听说,拿外省大学的学位证书,无法办理人才居住证。但报了名得继续念下去,我仔细研究过公示文件,并未明文规定。心里不踏实,我还是做了两手准备,同时报考中级经济师的职称考试。我毫无经济学知识的基础,职称考试连考两年都没过,第三年,我报了个辅导班,快考试那几天请假在家复习。这次,终于以90多分的成绩,拿到了合格证书。
2013年7月,上海不再施行人才引进政策,改为《上海市居住证》积分制度。很长一段时间,我在公司和同事、在家和妻子讨论积分制度:积分需达到120分,根据年龄、工作、社保、文凭等打分。中考前,非沪籍父母如果未攒够120个积分,孩子中考填报志愿时就无法报考高中,只能填报中专和技校。若满120个积分,孩子可以享受和沪籍学生一样的待遇。儿子当时上四年级,回家告诉我们:老师说让回家看看父母积分够不够,不够得提前想办法了。我和妻子让他放心,我们已经研究过了,这一年年底,我会相继拿到经济师职业资格证书和大学学位证书,粗略算了一下,各项分数加在一起,能攒够积分了。拿到证书后,按照流程,我把自己的工作证明、学位证书、职称证书等提交上海人才服务中心审批,审批通过后,我需要将存放在家乡人才市场的档案转到上海。
我请假回棉麻公司提取档案,签字时,人事拿出一份协议,上面写着:本人自愿提走档案,跟这家单位自动解除一切劳动关系。那一刻,我想到,这里是自己奋斗的原点。签字生效后,在家乡奋斗得来的一切就要归零。我们全家不再有退路,我须得在关卡重重的上海全力战斗,自负盈亏。我难免有些伤感,被曾经的领导看出来,他笑着说:走了好啊。这说明你在那边还不错,有了离开这里的资本和勇气了啊。我冲他笑了笑:是啊。回到上海,我带着所有文件去人才服务中心办理积分。工作人员看到我南昌大学的本科自考文凭,“这个是不行的。”他拿出一个文件,指给我看,“这里写着,办理人才引进或者积分的文凭须是上海本地的大学学历。”这是一份内部使用的文件。
作者图|学士学位证书
这印证了之前的传言。我心里有些懊恼。“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早些公开说明呢。”
我没有表露出情绪,好在,花三年自考的经济师证书派上了用场,也可以评分。回家路上,我思索该如何告诉妻子,还有一学期,她就能拿到南昌一所大学的学位证书了。我要如何开口:我们花了两三年时间考取的学历,最终用不上?七年来,光我们两人的学费、辅导班费用总共就8万多元,在上海几年的积蓄,除了生活开销,多用在这上面了。此后半年,我们都在犹豫,要不要交上最后一学期的5000元学费,完成课程,顺利毕业,拿到学位。直到公司人事催促,说以后涨工资和升职,学历高者自然占优势。她才又有了一些热情,交上学费,准备考试,于2015年夏天,拿到了自己的学位证书。
儿子八年级时,学校开始统计积分。班上一些同学因为家长没攒够积分,中考无法报考高中,只能转学回老家了。在我们公司,攒够120积分并非易事。每个环节都不能有疏漏,一些人考了两三年依旧拿不到学位,一些人在家乡的档案遗失。当初和我一起填表的刘经理因病离职后,房贷和全家花销均由他妻子一人承担。他没攒够积分,为了儿子的中考,夫妻将上海的房子卖掉,准备换一座压力不这么大的城市。有一些同事带孩子回了湖北或安徽老家。临行前,我们聚了聚,他们羡慕又心酸地说,“还是老吴好啊。我们啊……没办法,没办法。”班上不少同学离开了,一夕之间,儿子变得懂事。之前他只知道我和他妈妈在上学,现在才多少理解我们的不易,自己留在上海继续读书的机会有多宝贵。儿子主动提出要补习数学。我们送他到数学老师家补课,每周末学习一个半小时,一节课150元,补了一年,又花去我两个月的工资。儿子的补课费在他们班上算是最便宜的。他的一些同学报的是自称“冲刺清华北大”的辅导班,一节课学费600元到800元,有些孩子补了两三门,补了好几年。儿子跟我的想法一致:学习不在于补课,还是得靠自己。一年后的中考,他稳定发挥,考上一所区重点高中。现在儿子在上高二,曾念的小学也是九年一贯制教育。我和妻子还会常常为积分提心吊胆。积分每年审核一次,上海的政策几年一变,积分条件常变常新。我们得小心维持着不能失业,持续交社保。今年6月,不知何故,积分审核快一个月都没有通过。直到6月29日的下午,才终于收到短信提醒:积分审核通过,请自行打印凭证。我当即截图给妻子看,让她回家告诉儿子:不用担心,有学可上。同时,我们也密切关注着学历要求。我们刚来时,大专文凭就可以办理人才居住证,现在必须是大学文凭了。之后,还不知道门槛会竖在哪里。我还听说过,有家长为了小孩上学研究积分落户,从大专自考本科,最终拿到硕士文凭的。无论如何,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让孩子能继续读书。希望他们这一代,能比我们这一代过得好。如果需要我和妻子去念书,我们也会再去。*本文根据当事人口述撰写,文中人名为化名
本期故事推荐:“小升初”正在成为高考的前哨战。高考已经溢出高中三年,延伸到孩子的低龄阶段,处在一线城市的家长们,赌上自己的精力和金钱,倾尽所能为孩子谋划,将整个家庭改造成了适应教育模式的战争机器。真故微信(左边ID右边:zhenshigushi1)后台回复关键词“小升初”可提取《一线城市小升初,仅次于高考的阶层之战》。
-END-
口述|吴迪
撰文|林正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