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看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一直在我心里盘桓,久久不散。
今天本来想写《沈眉庄和温太医云雨后,温太医为什么没送避子汤而让她怀了孕?》
但,一早上这个故事又在我脑子里出现了。好吧,也该唠唠了。
故事是个真实故事。说在一次人口普查中,有一家贫困户,5个孩子,靠低保维持生活。普查时发现这对夫妻中男方是个彻彻底底的贫困户农民,而女方拥有名校背景,而且是二十多年前的北京某名校。
工作人员很诧异,老公也很诧异,他身边的女人竟有这么强大的背景,但多年来一起生活,丝毫没有表现出来。女方生于1970年代,农村,父亲爱看书,她受父亲的影响也爱阅读。这个“遗传”的爱好让父亲为培养她下了血本,什么活都不让她干,一心一意培养她上大学。她也不负众望,考上了首都某名校,一时风光无限。但大学毕业后,踏上社会,国家突然改了政策,大专以上不再分配工作,得自己找单位谋生。她和许多人一样去考了公务员,然而笔试成绩第一的她,面试被刷下来了。她又去对口的档案馆面试,也被刷下来了。两次失败,让心灰意冷的她离开了北京,去了广州。凭借北京某名校的毕业证她进了一家企业,当时给她开的月薪是3000元,以当时的经济水平这就是天价工资。但不幸,她和同事处不来,经常发生矛盾,辞职了。父亲让她回老家工作,她听了父亲的话,回老家做过教育机构和民办小学的老师,也做过项目工程师。
可这一切都在父亲去世后,一起埋葬了。父亲为了不让她操心隐瞒了病情,以至于父亲离世她才知道,遗憾抱怨悔恨。
从此后,人生下滑。后来她进过工厂,上过流水线,做过缝纫工,每一次都是因为和别人处不来,很快就离开了。没有了经济来源,却偶遇了初中同学,她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嫁给同学,跟着他回到老家。但又很不幸,5年后,丈夫出轨,她怀着孕就惨遭抛弃。
这时候,一路失败的她,嫁给了贫困户男人,就是本故事开篇的男方,成为这个贫困户传宗接代的工具,接连生了5个孩子,与外界隔绝,靠低保为生。此时的她,是一个饱经风霜的凄惨妇女,没有人知道她曾经的“辉煌”,连枕边人都不曾察觉。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但是故事里的女人,明明有一手好牌,最后竟打个稀碎。她一路高开低走,一步步降低自己的要求,最后沦为贫困户的生育机器。可能在这里,她生活并不好,但她能找到一丝丝安全感。这个安全感就是:这么个穷到渣都不剩的男人,他不会抛弃我。当然不会抛弃,因为再娶的成本他付不起,并不是因为你啊。这个女人的潜意识里,最爱她的人是爸爸,然而最后爸爸竟然隐瞒病情,离她而去,没有给她接受的过程。这件事让她感觉到了背叛,除了背叛就是深深的不安全感。这个一直支撑她的爸爸没有了,她该怎么办?她根本就毫无能力去解决,因为从小她就两耳不闻窗外事,什么都不用做。遇到问题就逃避,有矛盾就辞职,干不下去就换地方,还越换越垃圾。只有降低要求,她才觉得自己能游刃有余,能不被抛弃,能被肯定。但很可惜,老爸不在之后,她就是个废物,什么都做不好,愧对父亲这一路以来的教诲,愧对父亲临时之前的“不忍麻烦”。她不去找自己的原因,只会找对方的原因。爸爸不在了,那就找人代替爸爸。找一个能给她安全感的人,能帮她出主意,帮她安排人生,做她的大脑的人。这个人就是那个初中同学。可惜了,谁也不是她爸爸,可以毫无条件的爱她。怀孕时,丈夫出轨。
如果原来工作干不下去,可以理解为她能力有问题。
那么,婚姻遭到背叛,就是否定她身为女人的这个身份。到她大脑里,理解的就是“她这个女人不配被爱”。好,那就再降低要求,找最垃圾最挫的男人。这样的人男人没资格嫌弃她。
为了不被这样的男人嫌弃,她生5个娃,收敛起和名校有关的一切,踏踏实实做个农妇,和这个贫困户一起吃苦,一起共担风雨。吃的苦越多,越表明她和这个家融为一体,无法被分割。无法分割,也就不能被抛弃。这种深深的“不配得”感,将她的生活击得粉碎。她从来不认为自己本身是有价值的,她只认为“别人的肯定”是有价值的。在家有爸爸肯定,可是出门同事不肯定,那就找能肯定自己的同事,找来找去,在车间都找不到。那就换一条路,找老公。她并不清楚,出问题的不是别人的评价体系,是自我评价体系。“不配得感”和“无价值感”深深影响了她的自我评价体系,她的自信要靠别人的评价来建立。这无异于沙土上建城堡,随时摇摇欲坠功亏一篑。有时候,谈恋爱也会这样。遇到了渣男,不分手,而想着做个圣母感化他,感动他,让他反过来看到你的“价值”,承认你的“好”。
拜托,被一个渣男承认有个屁的价值。其实我遇到过很多女孩,211或者985毕业,在职场上游刃有余,但是在家里,婆婆总是觉得“嫁给我儿子是你的福气”,丝毫看不到她的价值。不但如此,老公也看不到她的价值,觉得她就是一个随便上上班的女性。家里一有事,就让她辞职,让她换工作。她也会听命行事。一步步把自己作的毫无价值,纯家庭保姆。做了保姆,一家人会感激吗?不会。
别人只会觉得理所当然,然后说“你看,你本来就只能做这些,而且做的还不够好。早点就说你嫁给我儿子烧高香了,你还觉得有怨气,该有怨气的是我们,我儿子该匹配一个家庭背景、学历、修养、品性都好的高材生。“在他们眼里,你哪怕是个985,他们儿子就是个普通本科。也是他们儿子学历更高。
你的价值,你自己都看不到,别人又怎么会看到。如果当牛做马为了让别人承认,这条路大概率只会把自己作的毫无价值。既辱没了母校名声,又浪费了父母精心的培养,还亲手毁了自己的人生。我觉得女人和男人的不同就在于,女人即便是有了独立的敲门砖,有了高校学历证书,也未必能独立。女性好像永远都在向别人证明:我有用,我值得爱,我很好。但潜意识里,其实都是:我自卑,我害怕,我需要被保护。
这两段翻译过来,搁在婚姻里就是:“为什么你不爱我,我都怀孕了还要抛弃我?”在人际交往中就是:“我没做错,为什么你们不理解我?”在工作中就是:“我这么努力,我哪里错了?”在人生面前,就是无语对苍天,质疑:“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我究竟做错了什么?”没有看到自己的价值,就是最大的错。余秀华,恰好与故事中的女人相反。
生于农村,脑瘫,父母都觉得随便有个男人肯娶她都是烧高香了。丈夫嫌她在床上不动,没情趣。丈夫嫌她写那些乱七八糟的跟个神经病一样。丈夫还家暴。余秀华做了什么?
她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写出了
巴巴地活着
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
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像放一块陈皮
茶叶轮换着喝菊花茉莉玫瑰柠檬
这些美好的事物仿佛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带
所以我一次次按住内心的雪它们过于洁白过于接近春天
……
这首诗的名字叫《活着》。
所有人都告诉她,她不配。大字不识几个,没上过几年学,写什么诗,有病啊。
但她没有被别人的评价定义,她要自己定义自己。她写了许多年,终于因一首《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火了,多年努力换取了15万的稿费。她用全部身家离了婚。给丈夫15万,只为离婚。这两个故事放在一起,让人觉得很讽刺。
一个永远带着“不配得”感生活,一路下滑,直跌谷底。
一个“别人算个屁,我要定义我自己”,活出了她想要的样子。她敢给李健写表白情诗,我都做不到,但我觉得她的样子挺酷的。(不评价事情本身,只说她的内心动机)。
一个邓文迪出来了,许多女性觉得机会来了,只要不择手段就能拥有默多克,改写人生。
但邓文迪只有一个,其他人缺少的不是她的运气,是她的底气。(这个底气做的事对不对不讨论啊)有些路,错了,很难改。你影响的也不只是你自己,还有别人。这是我一直以来坚持的观点。
我觉得余秀华的离婚,不止拯救了她自己,也拯救了她前夫。前夫终于可以找到和自己价值观相近的人,互相看着顺眼的人了。而故事中的她,阻碍了低保男寻找和自己身份背景一样的真正的农妇,过平淡的日子。一定要记住,你认为自己有价值,别人才会觉得你有价值。
你对自己好的方式,就是别人爱你的方式。而,你的自我贬低,就是告诉所有人:我没用,我只配拥有更垃圾的生活。